经济日报:如何做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经济日报:宅基地“三权分置”须有序推进)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经济日报:如何做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经济日报:宅基地“三权分置”须有序推进),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经济日报:如何做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经济日报:宅基地“三权分置”须有序推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经济日报:如何做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2、经济日报:宅基地“三权分置”须有序推进

3、经济日报:小秸秆拉动大产业

4、经济日报:应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

经济日报:如何做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经济日报:如何做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到《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针对如何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本期中经论坛特邀参加两会的三位政协委员进行深入讨论。

补齐短板,提升发展质量

主持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还面临哪些短板?

陈萌山: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考虑到农村改革发展迫切需要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表现得最为突出。从供给方面看,农民的现代化生产水平,还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从社会发育水平看,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村生产力水平、农业竞争力水平等方面,还需要大幅度提升。

长期以来,城乡要素流动是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通过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我国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政策,使得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关键在于建立城乡平等、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

李成贵: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广大农民欢欣鼓舞。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上,农产品供应大幅度增长,粮食、肉、蛋、奶、水果、蔬菜等供应让“舌尖上的中国”有了保障;基础设施方面,水、气、电、路等都有很大的改善;此外,农村的社会事业、教育、卫生、社保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农村自身纵向比较,农村的发展成绩巨大,但是农村和城市横向比较,差距依然很大,“三农”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的地方。

在农民收入方面,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比改革之初的1978年增长了100倍,但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了20000元,并且城乡财富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在农业方面,农业的竞争力弱,农业成本较高,农产品价格高过国际市场,产生了价格“倒挂”;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空心化问题比较严重,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刘东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林业大有可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乡村林业的发展短板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乡村的绿化率和美化率目前还比较低。特别是在乡村林业的发展质量上,包括景观质量、资源质量、利用质量等,都还存在明显的短板。

第二,林业产业对农村经济、对“三农”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根据调查数据,目前在农业收入当中,大约有20%来自于林业收入,这主要是指南方精细林区。从一些好的典型来看,林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比例可以达到一半以上,甚至于三分之二。两组数字相比较,可以看出,乡村林业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还有很大潜力。

第三,农村林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短板。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10多年,主体改革已基本到位,但是后续配套改革,还有很多领域需要去研究,需要在政策上补齐短板。

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

主持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数量已不是主要问题,重点要解决质量效益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了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农业发展质量该如何提升?如何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动能?

刘东生:从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步考虑:一是物质供给。在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新产业的培育中,有很多问题是农民自己解决不了的,需要管理部门、科技部门、社会等多方面的帮助。

二是政策导向。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有很多原有的政策需要完善,需要主管部门、各级政府结合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做好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农业政策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三是制度性供给。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标准化建设,这是制度供给的一个重要层面。推进新兴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在个体经营前提下推进联合,推动规模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在制度上做一些设计。除此以外,在社会服务、科技服务、信息化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都需要去探索、设计,加强制度性供给。

陈萌山:李克强总理今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质量兴农。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主要依靠资源扩张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随着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通过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科技水平提升来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减少国际市场、进口农产品的冲击。

质量兴农,就是要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使农业从过去主要靠产量扩大,转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个目标导向上去。从过去只注重追求规模、追求数量、追求产量,到追求按照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生产更优质、更安全、更营养健康的农产品。真正做到老百姓需求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生产什么。

李成贵:乡村振兴动能如何培育,动力机制如何解决?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改革、靠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根本动力。乡村振兴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素下乡,城市主体和乡村主体交流互动,要消除一切限制、影响要素下乡的障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新增耕地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所得收益全部用于脱贫攻坚和支持乡村振兴,这是个非常大的突破。从这些顶层设计中可以看出,改革创新激活了新动能,乡村振兴的动能将更加充足。

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主持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如何真正让农村的绿水青山为农民带来“金山银山”?

刘东生:绿色发展包含数量、质量两个方面。

从绿色发展量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扩大绿色植被。这不仅包括森林,也包括有机农业,包括自然资源的多个门类。这些方面都需要进行保护、培育和发展,至少要扩大规模。

从绿色发展质的方面来看,农林产品的质量需要提升。怎样把农林产品塑造成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态产品,这里边大有文章可做。

陈萌山: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全方位进行调整,不仅仅要调整我们的思想观念、农业布局和结构、发展方式,还需要调整相应的考核体系。

绿色发展,首先要制订好规划。目前,国家已经划定了粮食生产的功能区,这是产业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此外,还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等布局规划。通过规划设计,确定了绿色发展功能区的雏形,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二,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如果不调整,绿色发展就很难实现。第三,要按照绿色发展要求,构建农业的标准体系。用好标准体系这个“指挥棒”,通过调整,真正地实现绿色发展。

李成贵:农业的绿色发展是一条主线。目前,我们面临资源承载受限、资源保护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过去,形容农村叫“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现在一些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我们要加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利用,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使生态效益最大化。

同时,要转变理念,要依靠科技,要发展循环农业,包括控肥、控药,少施化肥、节水,等等。

此外,绿色发展还有很重要一个内容,就是资源的利用方式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2018年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增加到3000万亩。这个休耕和轮作就是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通过种养结合,实现绿色发展。

用好科技“金钥匙”

主持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重要任务,迫切需要加快科技进步。当前,应如何破解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陈萌山: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要求,提供更多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符合国情的技术供给。对此,农业创新的科研部门,要通过组织科研的创新,进行协同重组,做到“三个面向”:即科研任务的确定、科研团队的组建、科研方向的定位,必须要面向农业生产的需求、面向农业主战场、面向国际科技前沿,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能力。

要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要求科研部门紧密地贴近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创造可复制、可推广、可落地的技术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农业推广部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纳进来,通过各种培训、示范,来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农民。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也有助解决农村将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

李成贵: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力量是“一主多元”,即以政府主办的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多个主体为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科研和推广“两张皮”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效率、整合资源?我认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应形成链条,即科学家提供价值,政府和第三方整合价值,企业和市场去放大价值,这样才能更有活力。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应该分流,比较适合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应该在管理考核上制定一些特殊政策。另外,在技术和服务推广应用方面,要鼓励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东生:技术推广,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科研和推广“两张皮”的问题,要求科学家在做创新成果的时候,应该把成果能否转化、如何转化、转化的经济可能性,包含在科学研究里面。此外,要加大改革力度,确保对技术推广到位、到点、到田、到户。要引进激励机制、引进市场机制,把一部分技术让渡给企业,跟生产经营主体结合起来。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主持人: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如何培养更多新农民,承担乡村振兴的重大责任?

李成贵: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民,要让农民积极参与。要完善相关动员机制,要让农民从“看不见”到“看得见”,从“看得见”到“给意见”,从“给意见”到“有主见”,从“有主见”到积极投入乡村振兴的事业。

陈萌山:乡村振兴如果没有有知识的新农民参与,就会失去灵魂和动力。当前,国家倡导农民工返乡就业、返乡创业,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但如何让返乡的农民留得住、干得好,还需要出台更多的配套政策。同时,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业企业、种粮大户、农村电商等,这些都是将来乡村振兴的主体和骨干力量。

刘东生:要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培育新农民。但从传统农民到新农民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农民观念转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多渠道并存的农民教育投入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经济日报:宅基地“三权分置”须有序推进

经济日报:宅基地“三权分置”须有序推进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和创新。在“三权分置”基础上,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及宅基地建设租赁住房,有利于尽快形成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这项改革应稳步有序推进,在试点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详细预案。

资料图

近日举行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提出,2018年我国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和创新,是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建设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求的一项具体举措,对未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必将产生一定影响。

特别是在“三权分置”基础上,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及宅基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并推广,有利于尽快形成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在会议释放的信号中,有几个关键词必须引起重视,这样才能做到对会议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一是“权属不变,符合规划”。土地资源归国家和集体所有,这个原则不可能也不应改变,放活的只是使用权。

二是“研究办法”。非房地产企业将具有合法使用权的土地转为住宅用地,当下要着手研究其办法,具体实施应有章可循。三是“试点”。公众特别关注的将宅基地用于租赁住宅建设,需要试点先行。可见,主管部门对推进相关改革持既积极又慎重的态度。

这是因为,如果不经过试点和明确具体办法,相关思路在实践中极有可能出现无序甚至失控状态。比如,在农村,如果没有有效监督机制和合理流程,用地可能突破宅基地范围和耕地红线,所建房屋也可能突破租赁用房,甚至建成使用权转售城里人的别墅或会所。

对于非房地产企业而言,一般情况下,其取得使用权的土地应该是生产建设用地,而不是住宅用地。如果诸多企业竞相将生产用地转作住宅,用于本企业职工福利,尽管可能增强企业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却也有可能再次形成实际上的住房双轨制,带来权力寻租和分配不公问题。

所以,相关改革要稳步有序推进,在试点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平衡各方利益,制定详细预案,把可能的影响和副作用考虑详尽、降至最低。

无论是农村农民宅基地的试点工作,还是非房地产企业住宅用地的方法研究,都应从土地资源紧张、人房矛盾较为突出的一二线城市做起,以避免三四线城市在去库存的同时又增库存。

试点工作和办法研究的重点,除了要考虑建立有效的工作流程和有力的监督机制,还要想到租赁住房投资回收周期较长,需要重点考虑其建设资金的来源、使用、回收乃至收益,考虑如何既保证其资金投入,又不至于形成债务风险和不良贷款的机制和保障措施。

更要考虑的是,“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的逐步推进,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各地如何尽快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快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和新旧动能转换,必将成为绕不开的重要任务。

经济日报:小秸秆拉动大产业

经济日报:小秸秆拉动大产业

资料图

作为农业大市,兴安盟在秸秆综合利用中作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综合利用、生态环保、增值增效的发展路子,小秸秆拉动了大产业。

政府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出台政策积极引领,是关键所在。2015年,兴安盟与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及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共同主办了全国性秸秆产业化大会,拉开了兴安盟秸秆产业化大幕。2016年原农业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将兴安盟列为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地区,推动兴安盟秸秆综合利用跨越式发展。

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企业是主角。经过3年努力,兴安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多家大型企业,目前,已有10个秸秆产业化综合利用项目在兴安盟落地。

从过去的农业废弃物,变身为现在的农业再生资源,兴安盟已将不起眼的小秸秆串起一条资源节约、低碳环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绿色产业链”。未来,兴安盟将继续全力推进以秸秆为原料的新型生态产业,将兴安盟打造成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的试验田、孵化器和排头兵。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秸秆加工企业仍面临生产成本过高、优惠政策少、产业规模小、生产时间短等问题,企业发展亟需加大扶持力度。

有关专家建议:一是兴安盟目前只有科右前旗和突泉县进入国家秸秆综合利用样板县和项目县,希望将兴安盟科右中旗、扎赉特旗、乌兰浩特市一并列入国家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旗县。

二是希望进一步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的补贴力度,在秸秆还田、秸秆有机肥、颗粒饲料、秸秆燃料节能炉以及秸秆收贮运等方面增加补贴额度,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同时,允许秸秆生产出的沼气天然气发电后进入电网售电。

三是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秸秆就地焚烧的整治力度,以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益,避免产生新的浪费。

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离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

(来源: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应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

经济日报:应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2.9%,数字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培育和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不断催生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乡村产业质量变革、农村经济效率变革、乡村发展动力变革,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

资料图

一是数字经济可以推进乡村产业质量变革,驱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是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构建和完善卫星、航空、地面无线传感器等“天空地”一体化的数据采集系统,加快建设农业农村数字资源体系。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和投入品使用监测、产地安全保障与风险预警的网络化监控与诊断,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全程监控,破解农产品同质竞争和“增产不增收”的难题;发挥互联网连接人、连接商业、连接产业的作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的收益。

二是数字经济可以推进农村经济效率变革,驱动农业由生产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是驱动农业由生产导向转向需求导向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对传统农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利用互联网建立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带动流通市场化、倒逼种养标准化、促进生产规模化、提升农民组织化、引领产品品牌化,实现区域特色农产品优质优价;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模式,利用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分享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立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的机制,提升小农户的抗风险能力。

三是数字经济可以推进乡村发展动力变革,驱动城乡由二元结构转向融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

互联网可以打破城乡之间的物理壁垒,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向农村地区集聚,优化配置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资源要素,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提供新路径。

应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有效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打通“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使独具特色的乡村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村庄网上服务站点,提升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是数字经济可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变革,驱动农业由小规模分散经营转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是聚合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有效途径。可考虑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打破小农户之间的物理隔离,实现虚拟聚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可以利用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农村每块地确权登记后“上图入库”,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运用互联网探索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方式和模式,促进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市场化、规范化,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推动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农资供应服务、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农机作业及维修服务、农产品初加工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康春鹏)

标签:发展   农业   乡村   农村   振兴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3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