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超级稻拥有“超能力”(绿色食品产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绿色超级稻拥有“超能力”(绿色食品产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绿色超级稻拥有“超能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绿色食品产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绿色超级稻拥有“超能力”

2、绿色食品产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

3、绿色高效轻简技术打通西南山区马铃薯产业链

绿色超级稻拥有“超能力”

绿色超级稻拥有“超能力”

?

中国专家在菲律宾考察绿色超级稻的田间表现。(资料图片)

?

“为非洲和亚洲资源贫瘠地区培育绿色超级稻”项目完成了全球最大的植物基因组重测序,培育出一批抗旱、耐盐、耐淹、养分高效的水稻新品种,提高了“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和地区的水稻生产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日前,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传出喜讯:由该所黎志康研究员牵头的“为非洲和亚洲资源贫瘠地区培育绿色超级稻”项目在京结题。

该项目采用创新的绿色超级稻分子育种技术和策略,为“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和地区培育了高产、优质、多抗的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项目总负责人黎志康,探寻绿色超级稻背后的故事。

适应发展需要

2004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首次提出了“绿色水稻”概念。

次年,《分子植物育种》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分别是张启发撰写的《绿色超级稻培育的设想》,中国农科院、IRRI(国际水稻研究所)黎志康写的《我国水稻分子育种计划的策略》以及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罗利军撰写的《水稻等基因导入系构建与分子技术育种》。

3位科学家分别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了同一个问题,即“水稻育种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由此,“绿色水稻”正式更名为“绿色超级稻”。

对于这样一个新概念,科学界是如何定义的?黎志康用16个字概括: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

那么,由中国人提出的“绿色超级稻”概念,又是如何被国际上认可,从而走向世界各国的呢?

这恐怕要从黎志康的个人经历说起。1990年至2003年,黎志康先后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和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工作。回国后,他担任国际水稻研究所驻中国代表科学家。

2008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来到北京,专门参观了中国农科院黎志康的实验室,并与他谈了近50分钟,谈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为第三世界国家解决粮食问题?

黎志康提出,要用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式,研制出一批适应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需要的水稻品种,从而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于是,2008年,“为非洲和亚洲资源贫瘠地区培育绿色超级稻”项目在中国政府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合资助下应运而生。

项目规划为10年,分3期执行。主要目标国家包括9个亚洲国家(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印度和巴基斯坦),9个非洲国家(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卢旺达、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利比里亚、尼日利亚、马里和塞内加尔)以及中国五省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四川、云南和广西)。

黎志康表示,项目的10年长期目标是在亚洲和非洲撒哈拉边缘及中国五省区快速培育和推广绿色超级稻新品种,使这些地区的小农户平均水稻生产能力提高20%以上,使目标国家地区3000多万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

截至目前,绿色超级稻项目在18个非洲和亚洲国家试种、审定和推广,审定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78个,累计推广面积达612万公顷。

植入优良基因

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普遍、最广泛被人们认可的主食。在绿色超级稻走出国门之前,各国也有自己的水稻品种,但是普遍存在品种不优质、产量偏低、抗自然灾害能力偏弱等问题。

2013年,一场巨大的台风“海燕”袭击了菲律宾中部的莱特岛,对当地农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大片稻田颗粒无收。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台风之前,当地一些农民从菲律宾水稻所获得了一些绿色超级稻8号,并尝试性地进行了播种。令人惊奇的是,台风过后,这些来自中国的水稻品种不仅存活了下来,还获得了一定的产量。

当地一位农民表示,他从这次试种中采收了12麻袋稻米,并以采收的种子进行了第二次试种,共采收70袋稻米,每袋重45至50千克,比其他品种的收成多了一倍。而且,稻米的品质高,口感好。

除了生命力顽强和高产,绿色超级稻8号还是一个早熟品种。这意味着农民可以在11月台风到来之前就开始收割水稻。

如此好的稻米,是如何被研制出来的呢?

黎志康介绍说,绿色超级稻所涵盖的78个品种中,其亲本基本是来自中国南方的水稻品种。在此基础上,黎志康带领团队针对各个国家的不同需求,对水稻的亲本进行了“设计”和“改造”。

“想让绿色超级稻拥有最优良的基因组合,就要在现有优良品种的基础上,把其所缺少的目标优良基因‘植入’,培育出一批保留原有高产品种的优良性状但获得不同新的绿色性状组合的优异后代。”黎志康说,比如,在台风雨水偏多的沿海地区,就需要选取抗涝的品种,在非洲等干旱地区,要选取抗旱品种。

印度泰伦加纳邦瓦朗加尔的一名农民拥有40年水稻种植经验,他从电视上看到绿色超级稻品种,并在自家5公顷土地上进行了种植,结果让他惊喜不已。此后,他推荐面临灌溉和盐碱性问题的邻居、朋友都采用这个中国品种。

项目团队成员王文生介绍,项目资助了独立专业人员在菲律宾、越南、孟加拉、印度、莫桑比克和乌干达分别进行了系统的项目社会经济效益评估。报告显示,在菲律宾和孟加拉国望天田和灌溉生态系统种植新培育的绿色超级稻品种,比当地主栽水稻品种平均每公顷增产0.89至1.83吨,平均每公顷增收230.9美元。按此推算,到目前为止,非洲和亚洲目标国家的农户增收达14亿美元。

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加里·阿特林认为,绿色超级稻项目达到了预期目标,中国一些品种资源在亚洲和非洲国家发挥的作用甚至超过预期,同时,项目还实现了多个国家各层级科研机构、科学家共同合作。

成果“顶天立地”

面对全球极端气候频繁出现的情况,提高亚洲和非洲大部分雨养地区的水稻生产能力、维持全球灌溉稻田的稻米生产力是未来几十年全球水稻育种专家面临的最大挑战。

绿色超级稻被定义为在较少投入的情况下能稳定高产的水稻品种,尤其对频繁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逆境的干扰具有较强抵抗力和恢复力,是为了应对未来水稻生产面临挑战而提出的重要概念。项目在实施的10年中,实现了“顶天立地”的重大成果。

在理论研究上,完成了全球最大的植物基因组重测序项目: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多样性,推动了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成果在育种上的应用。

在实践上,采用分子育种技术和策略,培育出一批抗旱、耐盐、耐淹、养分高效的新品种,实现水稻生产中少用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目标。

黎志康表示,在短期内要培育更多更好的适应气候变化的绿色超级稻品种,并配套相应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最大化地发挥绿色超级稻品种在这些目标国家的增产增效作用,促进目标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真正提高这些目标国家小型农户收益,这迫切需要育种、栽培、植保、农机和农业经济等多学科的大协作。同时,急需建立一种灵活、高效和安全的种质资源交换和品种输出管理新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农业技术和品种输出的政策障碍。

因此,集中国内优势力量,在帮助资源贫困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缓解我国自身的农业生产压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仍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绿色食品产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

绿色食品产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

? ? ? 8月18日,以“绿色发展、品牌之路”为主题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牧业绿色品牌建设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举行,特邀政府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共同为推动全国农牧业绿色品牌建设献睿智之言和务实之策。

? ? ? 与会者认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适应消费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工作的主线,各级农业部门要以绿色发展新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举绿色旗,走生态路,正确处理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粮食生产、农民增收的关系,创新有利于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降低资源环境利用强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体制机制,形成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绿色食品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增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市场拉动力和消费驱动力,让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示范者、食品消费转型升级的倡导者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带动者。

? ? ? 与会者希望,各级农业部门和“三品一标”工作系统要瞄准功能定位,守住标准底线,把好质量关口,严格证后监管,强化退出机制,切实维护品牌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做到经得住市场的考验和消费者的检验。生产企业要诚信自律,严格落实标准化生产,加强规范化管理,共同捍卫品牌形象。流通企业要积极参与产品专业营销,主动与生产企业对接,线上线下结合,搞活流通,使“三品一标”不仅种得好、管得好,而且叫得响、卖得好,共同收获品牌的市场溢价。专家学者要以“三品一标”为视角和样本,结合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产业精准扶贫、农业走出去等国家战略,在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发展模式、产业政策方面等积极开展研究。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和普及“三品一标”知识,讲好“三品一标”品牌故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绿色高效轻简技术打通西南山区马铃薯产业链

绿色高效轻简技术打通西南山区马铃薯产业链

  机械化精量播种、智能远程虫情测报、“马铃薯+”套作……527日,2023年马铃薯绿色高效轻简化技术研讨会上,重庆市巫溪县马铃薯现代产业园区的绿色高效轻简栽培模式让与会者惊叹:在丘陵遍布的西南山区,马铃薯生产也可实现标准化、生态化、轻简化。

  研讨会上,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黄振霖介绍了“巫溪县马铃薯产业绿色高效轻简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实施情况,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西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就马铃薯多元化加工利用技术研发现状与展望、高原马铃薯育种与种薯生产、丘陵山区马铃薯种收机械化、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等话题作了主题交流探讨。

  “紧盯西南山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强化马铃薯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加快推进山区马铃薯品种更新换代、良种良法配套应用及全产业链发展。”黄振霖介绍,以地处秦巴山区的重庆巫溪县为代表,马铃薯产业存在丘陵山地种植技术落后、晚疫病危害严重、脱毒种薯普及率及质量不高、病虫害防控技术缺乏、加工产品品质不高等共性问题。

  为此,由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国农业大学、巫溪县薯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实施了“巫溪县马铃薯产业绿色高效轻简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项目,聚焦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品种、技术、产品等多项“卡脖子”问题,打造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新方案、新成果,通过技术升级带动山区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该课题在巫溪县主要开展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与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彩色马铃薯绿色高效种植技术集成与创新、马铃薯晚疫病绿色精准防控与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应用、马铃薯特色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研究,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我们建立了‘优质品种+健康脱毒种薯+种薯催芽防病处理+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晚疫病精准防控模式,在巫溪县尖山镇、文峰镇等10个乡镇进行马铃薯绿色高效轻简化集成技术示范,示范面积达3500亩。黄振霖说道,通过实施绿色优质新品种、健康脱毒种薯繁育应用、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水肥高效利用、全程机械化、主食化加工等关键技术,达到平均亩产2200公斤以上、增效15%、减药30%的示范目标。

  “经过田间测产,沃土5号样点合计亩产3926.98㎏。研讨会期间,现场田间测产结果表明,在引进试验的87个马铃薯品种中,沃土5号是产量高、品质好、适宜西南山地丘陵种植的品种之一。

  除了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课题组还进行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示范、马铃薯晚疫病绿色精准防控示范、马铃薯播种漏播监测与补薯对比试验、马铃薯精量播种机械化研究、“马铃薯+”高效种植间套作试验等一系列示范及试验。同时为推广普及技术,课题组还为当地村民提供技术培训,带动农户增收。

  “套种黄蜀葵,一亩地能增收2000多元。巫溪尖山镇大包村村民舒良翠告诉记者,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她选用了马铃薯良种,并将套种作物从玉米改为黄蜀葵,实现了增产增收。截至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在巫溪县累计开展培训620人次。

  舒良翠种植的马铃薯是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培育的脱毒良种。该中心将品种筛选、茎尖剥离、病毒检测、组培快繁、无土栽培、水肥药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治、智能仓储等多项技术集成优化,目前具备年产马铃薯脱毒苗2000万株、原原种5000万粒的能力,所产原原种能满足1万亩原种基地用种需求。

  与此同时,课题组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机构合作研发马铃薯薄脆饼干、马铃薯虾片、曲奇饼干等,通过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下一步,重庆将结合实际,不断总结集成高效轻简技术系统。”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袁德胜表示,将在丘陵山地遍布的重庆,加大脱毒良种、机播机收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绿色收获和安全储藏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推动单产品质效益的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标签:绿色   马铃薯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4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