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烦恼”(破解甘蔗机收难题需要整体方案)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破解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烦恼”(破解甘蔗机收难题需要整体方案),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破解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烦恼”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破解甘蔗机收难题需要整体方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破解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烦恼”

2、破解甘蔗机收难题需要整体方案

破解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烦恼”

破解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烦恼”

资料图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然而,目前职业农民全面发展尚有不少制约瓶颈,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还不相适应、对职业农民的支持政策不足等。为此,各地各部门纷纷出招,想办法提建议,以期解决这些“成长的烦恼”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当前正值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周年,10月26日,首届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发布了《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指数”。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情况如何?怎样破解他们“成长的烦恼”?如何让农民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

加大农业人力资本投入

“全国十佳农民”向辉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农园果蔬合作社理事长。她是一名土家族姑娘,怀抱梦想,弃商务农,种起水果和茶叶,带动村民致富。2015年,她在武汉参加了国家级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

“培训下来,感触很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决心办“田间学校”,培养更多新型农民。2016年,合作社成立来凤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开始授课。随后,科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培训工作相继展开,目前共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800人次。

向辉是我国1500多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代表。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张桃林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有近6亿农民,即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也还会有4亿多农民。只有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才能厚植乡村振兴的主体根基。

当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体规模已超过2000万人,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占75%以上。新时代,需要他们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更好地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以往谈到乡村振兴多强调对乡村发展的物质投入,其实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投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叶兴庆认为,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从农业转向非农业、从乡村流向城镇。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是年轻的文化程度高的流动性大,年龄大的文化程度低的沉淀在农村。务农老龄化低学历化,使得“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随着一大批怀揣梦想的人才加入,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党委书记杭大鹏表示,据统计,45岁及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占54.3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型职业农民占30.34%,较以往均有所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年龄结构正在优化,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

68.79%的新型职业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平均每个新型职业农民带动30户农民。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并主动联系对接小农户,已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突出亮点。

加强农民职业培训

早在2012年,原农业部在全国100个县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2014年会同财政部正式全面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取得良好效果。截至2017年,培育工程实施范围已扩大到全国2000多个农业县(团、场)。同时,农业农村部还会同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启动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职业女农民培育试点等,各地纷纷实施特色培育工程,推动职业农民发展。

江西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计划。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黄路生说,截至2017年底,依托江西农业大学累计培养学员1.2万余人,基本实现了全省1.6万个行政村每村都有一名农民大学生的目标。该省赣州市定南县岭北镇兰州村的李良华是2015年“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参加培训后对农业物联网有了兴趣,回村后通过云直播,实现了土鸡养殖全程可追溯。去年,李良华又发展了“互联网+基地”模式,在网上打出了品牌。

安徽省启动现代农业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介绍,2012年2月份,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团委、安徽荃银高科种业公司共同发起了现代农业青年人才计划。采用校、企、团联合育人的有效机制,三方共同研究制定了人才方案,实现了人才培养、创业孵化和就业创业一体化。5年多来,吸纳各类社会资金参与人才培养累计超过5000万元。

杭大鹏介绍,各地已基本形成农业部门牵头,以公益性培训机构为主体,市场力量和多方资源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我国唯一一所具有从中央到省、市、县完整办学体系的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且专门从事农民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国家队和主阵地。每年在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农广校体系承担了60%以上的任务。同时,各类农业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

完善农民社会保障

不过,数据显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据统计,全国仅有7.5%的新型职业农民获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15.5%的新型职业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认定;21.1%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接受学历教育;11.1%的新型职业农民享受到规模经营补贴;在有金融贷款需求的农民中,仅有12.3%的新型职业农民贷款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张桃林认为,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和结构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已基本形成,但促进职业农民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人才虹吸效应,乡村振兴“缺人”现象仍比较严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和课程体系等与农民实际需求还不相适应;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风险较大,对职业农民的支持政策不足。

“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能够有尊严、被尊重,社会保障要跟上。”叶兴庆表示,要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推动将职业农民纳入职工或者居民社会保障、医疗、工伤等范围,创新机制解决职业农民就业流动、职业转换等情况下的社会保障,真正消除其后顾之忧。此外,还要完善三权分置,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让其能够放心地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

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说,近年来全国农学类本科学生数量有了较大增长,但在全部本科学生中所占比例却大幅下降。他建议,增加农业院校招生指标,加强农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投入。同时,强化职业培训、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满足职业农民多层次的教育培训需求,逐步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李波认为,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是培育职业农民的首要任务。职业农民制度要推动农民由户籍身份向职业称谓转变,建立职业制度体系和职业能力提升通道。尤其在扶持职业农民就业发展方面,要制定专门的就业促进政策,在金融保险、金融保障、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职业农民创新创业,促进职业农民组织化发展。

专家表示,随着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新型职业农民将在职业资格认定、学历教育、政策扶持等方面获得较大提升空间。

(来源:经济日报)

破解甘蔗机收难题需要整体方案

破解甘蔗机收难题需要整体方案

?破解甘蔗机收难题需要整体方案

中联重科甘蔗收获机在田间作业。 李翼南 摄

阅读提示 甘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糖料作物,加快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对于提升我国糖业竞争力、确保产业和食糖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我国广西、云南、广东三大主产区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分别为60.41%、39.65%和46.55%。广西作为我国最大的甘蔗和蔗糖生产基地,2017/2018榨季糖料蔗种植面积为1140万亩,收获机械化率却仅为11%。作为甘蔗生产机械化的最后一个环节,机械化收获一直是甘蔗机械化中最难以突破的瓶颈。“当前围绕机收为核心的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所面临的困境,大多已不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宏观经济背景和系统性的蔗糖生产体制机制问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区颖刚说,要想解决这一系统性难题,需要的是整体解决方案。

提补贴、抓引领、定规范才能加快收获机推广

甘蔗收获机价格昂贵,国产的要100多万、进口的要200多万,且补贴少,蔗农根本负担不起。据悉,2019年全国补贴购置甘蔗收获机377台。“广西今年对购机者享受农机购置补贴中央资金总额的最高限额,由2000万增加到5000万元,对购买机械实行应补尽补。而且从今年起到2022/2023年榨季,对机械化作业的所有环节进行补贴,先作业后补贴,直补到卡(账)。补贴资金优先满足蔗农对甘蔗收获机的购买,最高每台补贴65万元。高效机收基地以奖代补,每亩最高奖补额为1000元。”广西农机中心科技推广部科长莫清贵说,广西还将依照其地形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加快整秆式收获机的研发和应用示范,支持整秆式收获机研发生产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大型甘蔗机械实验检测基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一直在加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建设,示范引领全区蔗区发展。”据莫清贵介绍,广西实施2020年高效机收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补助项目,会在南宁市、崇左市和来宾市因地制宜打造5个高效、优化、技术先进的高效机收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样板典型。各项措施带来显著效果,广西甘蔗收获机装备连续增长。到2019年底,甘蔗收获机保有量达1030台。各类大型先进机械发展迅速,拥有18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近500台,种植联合一体机2000台,机械化种子配送中心近10个。机种、机收、机械粉垄、机械植保作业机具安装北斗卫星远程监测系统1000多台套。

除此之外,广西大学教授、糖业及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凯指出,甘蔗机收突破点还在于制定相关行业标准。“由甘蔗机收环节的参与方,共同制定合适的机收糖料蔗质量标准、评判方法以及管理方式,是当前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李凯还说,产品体系标准应回归理性。“绿色加工”“最低限度加工”等理念逐渐被大众推崇的今天,过于严苛的产品体系标准,可能会使生产过程添加过多化学助剂,以使产品达标和过度加工,从而与实际需求相矛盾。

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激发正向合力

“目前,我国甘蔗机收已从整秆式为主,发展到切段式为主、整秆式为辅的阶段。但由于发展太快,使得我们的切段式收获方式的推进不如人意,比想象的困难得多。”区颖刚说,由于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甘蔗种植为中小地块,大马力切段式没法发挥效能,因此整秆式还将持续存在一段时间。虽然切段式收割机的含杂率高(一般可以控制在8%以内),特别是潮湿天气收获的甘蔗。但其可连续完成甘蔗的扶倒与分行、切梢、根切、喂入、输送、切段、杂质分离、装车等作业流程,对倒伏甘蔗与软品种甘蔗的适应性强,具有辅助工作少、工作效率高等优点。由于整秆式制糖设备运用由来已久、设备改造成本高昂,以及切段式甘蔗不耐存放、含杂率高,糖厂并不太愿意收购切段式机收甘蔗。一些地方政府无奈采取分配蔗区的方法来促使糖厂采取机械化,与糖厂签订协议,要求糖厂保证接收机收的甘蔗,否则就减少给他们提供蔗源的蔗区面积。

“这其实是蔗农、机械化服务组织、糖厂、政府四者之间还没有完全达到利益高度一致化,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休戚与共的共生关系。”全国甘蔗糖业信息中心主任胡朝晖说,糖企自己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经营原料基地(农场)外,更要继续推行有保底保障的糖料蔗价格联动机制,确保蔗农收益以保持其种植积极性。同时,制糖企业要组建自己的农机作业服务部门或者与独立的农机服务公司建立联盟关系,向蔗农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解除蔗农劳动力日益紧缺的后顾之忧。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制糖企业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并承担更多的责任。

胡朝晖建议,可以开展建立“农户—机械化服务组织—制糖企业”协作机制的研究与示范,推进农机、农艺、糖厂三结合,实现系统协调和效益最大化。“下一步我们将提高制糖企业推广应用机械化的主动性。通过糖企对作业补贴发放确认、机收量资金扶持、购机补贴倾斜、扣杂标准合理化等政策的制定,确保糖企的话语权和参与度。通过实施机具购买预付、作业补贴,作业费代扣,降低扣杂比例,改造压榨工艺等措施,破解机收难题。”莫清贵说。

农机农艺融合 真正推动甘蔗全程机械化

“目前,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不够快,尤其是机收环节难以突破,一个重要原因是甘蔗生产机械化的作业要求与土地条件、种植农艺不相适应。”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农务技术部总经理覃宁总结道。

“我国适宜大型机械作业的土地占比低,可以改善耕作条件实现宜机化。”胡朝晖说,比如广西自2014年开始推进的糖料蔗“双高”(高糖高产)基地建设,通过蔗地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和蔗区道路建设等来实现宜机化。在云南,则是以推进“坡改梯”为主的方式改造地块以实现宜机化。另外,针对我国蔗农种植规模小、地块细碎化、蔗地坡度大等实际情况,研发和推广适宜我国耕作需求的中小型农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

“甘蔗种植方式要适合机械化的作业要求。”胡朝晖指出,以往人工种植多坚持0.7-1.0米小行距密植的习惯。对于行距的问题,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案:在适宜大中型机具的蔗区,推广1.2-1.4米的宽行距种植,部分可以采用1.4+0.5米的宽窄行种植方式,而在不适宜或不接受过宽行距的蔗区,推行1.0-1.2米行距,以适应中小型农机的使用。

李凯认为,突破甘蔗机收难题,还需要改造制糖工艺。“目前国内外制糖工艺技术均属于化学法,但国外以‘二步法’为主,而国内则以‘一步法’亚硫酸法工艺为主,澄清效率低。”李凯指出,国内糖厂原有的制糖工艺对应人工收获甘蔗的物料形状、含杂等,均与机收甘蔗有很大差异。这对糖厂的制糖系列工艺环节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需改造制糖工艺及设备,以应对甘蔗机械化收获的发展。

标签:农民   职业   甘蔗   新型   机械化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