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甘肃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甘肃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甘肃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甘肃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甘肃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甘肃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

2、甘肃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

3、甘肃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

4、甘肃农机农艺结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甘肃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

甘肃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

  签约仪式上,双方与会人员围绕生物饲料及相关领域的合作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专家资源共享、第三方检测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交流,并表示将落实好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建协议,为提高饲料科技创新水平,服务行业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作出贡献。据悉,甘肃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在助力饲料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度,双方在饲料科学、动物营养学、兽医学等领域有着共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双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高水平农业人才培养、促进农业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具体举措。

甘肃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

甘肃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

甘肃省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扎实开展农机深松整地补贴试点,积极探索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化建设与功能拓展示范创建,促使全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规范高效,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成效显著,农机社会化服务效益明显提升,农业机械化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甘肃省共争取到国家补贴资金5.3亿元,通过完善补贴政策落实机制,加强监督检查,政策绩效明显,省农机局被农业部评为补贴绩效考核优秀单位。截至8月底,全省共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0.1万台件,受益农户7.2万户,拉动农民投资7.3亿元。

截至目前,全省农机总动力已达2612.5万千瓦,新增拖拉机0.6万台,重点作物和关键环节的农机大型化、复式化、配套化趋势明显,有力推进了甘肃省农机化规模。

目前,甘肃省已完成农作物机播1670万亩、机耕2260万亩、机收594.7万亩。其中,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3%,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1.2%;中南部及少数民族地区“以机代牛”成效显著。

此外,甘肃省将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工作纳入“十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启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化建设与功能拓展示范创建工作,在旱作农业区、灌溉农业区和农垦农场抓点示范。

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甘肃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经营效益不断提升。截至8月底,全省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分别新增110个、105个;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75亿元,农机经营纯收入达到29.4亿元。

甘肃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

甘肃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民洗脚上岸,农村出现季节性用工短缺,农机经营服务主体由分散的一家一户向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变。

目前,甘肃省农机专业合作社面临整体实力、发展活力、带动能力等较弱及资金短缺的难题。

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要想做大做强,就需要建立自己的基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和经营,让农民以土地入股全程参与,年底分红实现双赢。

从单打独斗到走向联合

“我们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服务。”走进甘州区富海农机耕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忙着检修农机的冯新儒介绍说,乌江镇和周边的农场机械化作业主要由我们合作社来完成。

冯新儒从小就喜欢拖拉机,包产到户后开着拖拉机犁地种地播种,由于当时农机很少,农机手在农村很吃香。后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一夜之间农村兴起了农机热,家家户户购买小农机具替代耕牛,解放了劳动力。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以家庭承包形式为主,农业机械也以家庭购置为主、低档次机具重复购置,利用率低、闲置浪费比较严重。“户户购农机、家家单独干、投资上万元、只用十来天”,出现了农机装备“三多三少”现象,即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低档次机械多、高性能先进适用机械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民洗脚上岸,农村出现季节性用工短缺,农机经营服务主体由分散的一家一户向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变。

“现在单打独斗的农机手没有市场。”冯新儒说,当地一个农场的地最少500亩,他个人的三四台机械半个月也干不完,但是用合作社的十几台机械,5天就拿下了。

形势逼着农机手们联合起来。2011年,由赵学兵、冯新儒、赵春林等5人发起成立了甘州区富海农机耕作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3人,各类农业机械38台(套)。去年完成作业面积3.5万亩,实现经营收入200万元,成员人均纯收入达9万元。

目前,甘州区已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49个,张掖市则发展到了141家,入社农户达到2862户,服务农户15万多户。

省农机管理局局长杜永清介绍说,我省农机化主管部门多方式、多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涌现出了乡镇农机机构牵头创建、致富能人带动等七种组建模式。

截至5月底,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774个,入社成员数1.3万个,服务农户数24万多户,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他各类配套农机具5万多台(套);入社经营土地面积超过178万亩,作业服务面积达到550万亩以上。

合作化路上困难不少

近年来,农业机械更新换代比较快,合作社需要不断更新农机。今年,高台县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顺民看好一台进口的玉米收获机,但140万元的购置费成了拦路虎。他感叹说,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加起来虽有400万元,但由于属于动产,不能抵押贷款,因此只能等等看了。

甘州区农机管理局副局长罗宗涛介绍说,融资难、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农机合作社发展的瓶劲。尽管最大限度的倾斜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但远远不能满足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需要。

如今,城市里的有车一族在为停车位而发愁,而在农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却在为农机场库棚而犯愁。这一点,在寸土寸金的河西显得尤为突出。记者走进高台县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里正在修建场库棚。朱顺民说,现在批下来的只有1500多平方米,我的几台农机就放满了,其它会员的只能放在街头路边。

据了解,目前张掖市还有约二分之一的合作社农机场库棚用地没有纳入建设规划,合作社的机具只好露天存放,日晒雨淋影响使用寿命。

杜永清分析说,从内部建设上看,我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表现出“三个较弱”。首先是整体实力较弱。合作社经营规模普遍比较小、基础设施差、装备水平低,竞争实力总体上较弱。其次是发展活力较弱。规范化程度低、产权不够明晰、管理不够民主、制度不够健全、分配不够合理、效益不够明显,同时,缺乏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等。其三是带动能力较弱。合作社成员数量少、装备数量少、服务农户少、作业面积小、服务领域和范围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辐射带动能力差、影响力不强。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土地细碎化制约了农机具充分作业和效益最大化。小而分散的土地,加之不规范不统一的种植模式,往往使合作社机具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农机具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而农机维修能力不足和零配件供应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也影响了合作社机具效率的发挥。

吸纳农民参与是出路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力量。

今年,省财政下达专项资金1100万元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对全省15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100马力以上大型农业机械,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给予等额省级财政资金累加补贴。

针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场库建设,我省提出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对农机合作社机库棚和维修间等建设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予以补助。

一些地方农机部门与国土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利用荒地、弃耕地、非耕地和闲置的农村学校、村委会等场地,解决农机合作社建设用地问题。甘州区富海农机耕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在农机部门的协调下,建成标准化车库棚、配件室、维修间、油料库、办公室以及场院,全部占地面积达到3000㎡。

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大家都深刻认识到,要想做大做强,就需要建立自己的基地,于是他们纷纷从农民手里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和经营。

“给农场干活,农机一天能犁100亩地,而农户地块小而散,最多就30亩地。”朱顺民说,如今他们合作社在当地流转3000亩耕地,实现规模化种植,让农机效益最大化。

按照当地流转一亩土地租金800元计,1000亩地每年需要租金80万元,对于一些农机专业合作社来说,一下子也拿不出。冯新儒说,我们采用和农户共建基地的方式,把土地从农民手里流转过来,农户全程参与种植与销售,年底不仅能拿到地租,还能得到分红。

杜永清评价说,土地规模经营是合作社生存发展的基石。我们积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流转价吸纳农民入社作为实现规模化的基本途径,实行土地折资等同投资参加年终盈余分红,既保护入社社员的利益,又兼顾合作社的利益,实现由经营农机作业为主向自营土地规模经营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合作社与农民的合作、与土地的结合,使合作社与农民成为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双赢。

甘肃农机农艺结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甘肃农机农艺结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以前,我们总为果园的灌溉问题发愁,自从建设高标准农田以来,重修维修了机井、灌溉管道通到了地头,还修了集雨窖,最头疼的问题解决了,苹果品质好了,产量也上来了。”日前,记者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彭原镇周寨村采访时,村民党克兵对记者说。

“缺水,就是周寨村苹果产业发展的‘短板’。”彭原镇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村里修建了118座集雨窖,配套了8000余米灌溉主管线和24台发电机、4个配电房,新建4座水塔,维修机井4眼,有效提升了果园的产量和果品质量。“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为周寨村农民致富打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

不只是周寨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甘肃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坚持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集成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撂荒地复耕复垦等工作相结合,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331万亩,各地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张掖市,当地探索出了“小块变大块”“分散变集中”连片建高质高效高标准农田的做法;酒泉市“水网+信息网+服务网”三网融合的农田建设“大禹节水”模式;安定区把干旱山区梯田地块小变大、弯取直、窄变宽、宜机化,实现“一户一台地”的做法;景泰县对旱砂地采用“到户不到地块”、以村为单位集中连片流转,龙头企业结合高标准农田项目搞大型节水灌区建设,走出了“旱砂地变产业基地、农民变产业工人、先流转再建设”的“一企一基地”等好模式。

甘肃还完成撂荒地复耕复垦160万亩,配置优势突出的马铃薯等高效作物,配套新型旱作农业技术装备,走出了一条以高标准梯田建设为抓手,一体推进生态保护、粮食安全、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子,有力地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拓展了粮食生产空间、提高了群众种粮效益。

“今年,我们将积极推广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整合配套农田建设资金,举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甘肃将继续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抓手,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50万亩。甘肃将优化区域布局,明确建设重点,采取整灌区、整流域、集中连片规划、整县推进的办法,在河西及沿黄灌区、引洮等大型水利工程灌区,建设一批喷灌、滴灌、膜灌、水肥一体、“三网融合”等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打造稳产高产、旱涝保收的粮食安全产业带。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结合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开展高标准梯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大力推行集雨节水补灌等抗旱技术,打造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

标签:农机   合作社   建设   发展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5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