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光伏农业加快生态农业高效发展,催生职业农民)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光伏农业加快生态农业高效发展,催生职业农民),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发展光伏农业加快生态农业高效发展,催生职业农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2、发展光伏农业加快生态农业高效发展,催生职业农民

3、发展全程机械化这些地方有高招

4、发展内生动力何以源源不断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走进黑龙江省宁安市江南乡欣祺园家庭农场,叉车、传送带全部都在忙碌,冷藏库里200多吨寒地果摆放整齐。

  “我家果园种的是寒地果,以前每年果一下树,我们就忙着卖,生怕果坏了卖不上价钱。去年欣祺园家庭农场新建了冷藏库,我们的寒地果有地方存储了,水果储存期延长了4到5个月,错季销售,收益翻番!”已有20年果树种植经验的果农鲁忠清谈起冷藏库给寒地果销售带来的好处,连连称赞。

  “特色产业有赚头,咱撸起袖子加油干。”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村民李万庆深有感触,“从扛锄头到刷手机,从种土棚到种‘云’棚,靠设施农业大棚种出五彩椒,一年挣20多万元。”在寿光,设施农业成了大产业,平均每分钟有8526公斤蔬菜销往各地。

  平畴沃野,稻香鱼肥,瓜果飘香,一个个产业兴旺的场景,彰显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奋进新征程,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让乡村活力更充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产业兴带动百业旺,从南到北,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步履铿锵。

  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向现场采摘的果农了解今年苹果收成,同老乡们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总书记十分关心灌溉和用水问题,老乡们告诉总书记,他们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总书记的话,更坚定了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给咱延安农民、全中国农民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刚卖完苹果,就接着为果树修枝剪叶,安塞区招安镇新庄科村村民汪成虎压茬忙活,“引进了新技术,采用标准化管理,开展市场化运营,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年产量有20多万斤。来年打算种富硒苹果,打造品牌,让好果子有好‘身价’。”

  一个苹果,藏着农业现代化的密码。

  和脆甜的延安苹果一样,绵软的五常大米、清香的安吉白茶、爽口的赣南脐橙……纷纷茁壮成长为一个个大产业。新时代十年,乡村特色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协调发展。202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112个、超10亿元的镇达到174个、超1亿元的村达到249个。

  “今年我这马铃薯个头大不说,质量特别好,淀粉量还高,价格自然就好了。往年一亩地产量也就1.8吨左右,今年我这块地亩产2.5吨,真是特别高兴!”北大荒集团克山农场种植户王艳武家今年种植450亩马铃薯,收益涨了一大截。

  “特色农产品好品质给种植户带来了好收益,种植户产得多、供得优,是因为统筹管理和一站式全程服务,形成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自主可控的三链协同新模式。”北大荒集团薯丰公司总经理助理韩鹏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王锋表示,“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搭建一批产业发展平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促进全产业链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创建“大厨房”,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探索精深加工,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河南省延津县克明面业面粉加工车间主任宋利刚信心满满,“挂面年产能有20多万吨,方便面口味多达28种,始终盯着市场走,就能充分释放粮食产业的巨大潜力。”

  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是发展乡村产业的主攻方向。农业农村部提出,到202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

  “锚定目标,持续发力,接下来要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水平,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说。

  ——打好“特色牌”,优化产品供给。

  清清荷塘,群鸭嬉戏。“处州白莲是我们的特产,好生态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两个特色孕育出‘莲鸭共生’模式,形成一亩田、百斤莲、千斤蛋。”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老竹村党总支书记吴丽平说,“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特’字下功夫,实现人有我优,让好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立足特色,精准发力,把优势资源转化为更多优势产业。农业农村部将开展乡村产业提升行动,培育更多的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的乡村产业。

  ——激活新业态,拓展增值空间。

  “一根网线,让小山村连上了大世界。今年前10月,网店销售额超400万元,创了新高。”家住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的梁倩娟忙着直播,“做好助农直播,为乡村引来流量,为农产品带来销量,我继续朝着这条路子走。”目前,陇南市网店数量达1.4万家,累计销售农产品逾300亿元,带动就业约30万人。

  十年来,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21年,全国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200多亿元。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

  “新产业前景无限,各地应继续在拓展农业功能、挖掘乡村价值上下功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说。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助力农业实现高质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生产向绿,品种向优,品质向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目前,全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连续6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仅要注重量的积累,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接下来,要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向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

  ——质量兴农,让标准化生产落地生根。

  茶园,施肥剪枝有了详细“说明书”。车间,炒茶过程量化为26道工序、12道品控程序……“金标准”让龙冠龙井飘香万里。“标准化生产,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中粮集团旗下中国茶叶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姜爱芹介绍,“下一步,我们准备继续完善生产模式图、操作明白纸等,着力构建覆盖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质量就是竞争力。农业农村部提出,今后将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绿色兴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用的是有机肥,‘吃’的是营养餐,脐橙个顶个好!”江西省于都县坪山村绿色富硒脐橙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刘宝珍话中透着自豪。

  “接下来,我们继续推进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高质量打造生态果园,带动更多乡亲种果增收。”于都县副县长杨俊刚介绍。

  农业农村部提出,将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增强减排固碳能力,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全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品牌强农,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大兴西瓜”“昌平苹果”“平谷大桃”“怀柔板栗”……一批优质品牌,让京郊农产品走俏市场。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擦亮农业品牌,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注入新动能。接下来,将优中选优,重点培育,形成百大优质品牌,不断壮大品牌主体,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久久为功推动品牌强农。近年来,农业品牌数量快速增长,品牌效益显著提升,但多而不精、大而不强仍是发展瓶颈。农业农村部提出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强化政策支持,鼓励各地建立品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农业品牌保护协作机制,让农业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显著提升。

  强化要素支撑,激发乡村特色产业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

  菜园像工厂,管理靠电脑,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座座集20多项智能技术的大棚林立,12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纷纷入驻,优质果蔬种植面积达25.3万亩,年产值30亿元以上。“我们充分发挥平台磁吸效应,汇聚更多现代要素,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宿迁市宿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广军说。

  ——以更有力的政策促发展。

  在四川省筠连县万亩生态现代茶业示范园区里,茶山叠翠,道路交织,厂房矗立。3.5亿元贷款“及时雨”,让园区生产、加工、物流等基础设施更健全。“贯通了种加销,一叶鲜茶以最短时间从田头走上货架。”茶农刘吉奎说。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乡村特色产业引来源头活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黄敏表示。

  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把乡村振兴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予以保障,推动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强化用地保障,规范设施用地管理……各地区各部门将进一步引导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吸引更多的人才增后劲。

  “懂管理、会营销,返乡创业底气足足的。”陕西省彬州市龙高镇五星村村民李伟回到老家,“我们开发了农耕体验、农场认领、田园食宿、花卉观光等旅游项目,接下来将在景区提档升级上下功夫,让更多人感受到乡村美,带领乡亲们吃上‘旅游饭’。”

  十年来,累计有1120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至7人稳定就业。

  “发展产业离不开人才支撑,各地要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策扶持,提供培训,引才育才,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胡冰川说。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回乡创业,鼓励乡村工匠和“田秀才”“土专家”等能人在乡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

  崭新蓝图,激发昂扬干劲;希望田野,涌动蓬勃生机。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绘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发展光伏农业加快生态农业高效发展,催生职业农民

发展光伏农业加快生态农业高效发展,催生职业农民

资料图

“传统农业运作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光伏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光伏与农业的结合,是加快生态农业高效发展的一大契机。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光伏资源的综合利用,积极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光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目前我国在光伏农业大棚、牧光互补、渔光互补及光伏灌溉系统等领域频结硕果,如在全国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光伏农业产品,其市场产值可达千亿元规模,在5年内可达到万亿元规模。”中国光伏农业工作委员会会长张勇说。

张勇认为,光伏农业只有立足农业,才能真正健康可持续发展。发展光伏农业不仅解决了光伏电站土地需求问题,在兼顾农作物不减产的同时也为农户带来额外的收入,领着农民赚大钱。

“光伏农业最大的优势在于上面发电,下面种植养殖,发电种养两不误。”张勇说的是光伏农业一体化并网发电项目,该项目将太阳能发电与现代农业中的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相结合,既可运用农地直接低成本发电,还可利用光能资源储存热能,提高大棚温度,有利于动植物生长节约能源。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面积超过200万公顷,如果加以开发利用,5年内国内光伏农业市场就可达万亿规模。不同于光伏电站或农业大棚单独盈利模式,光伏农业走的是电力和农产品双重盈利路子,效益相当可观。

山东省华天新能源集团总经理孙明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光伏农业大棚每座投资30万元,项目合计总投资900万元。每年项目可发电120万千瓦时,售电效益为140万元。蔬菜种植、观光、采摘每年可实现利润5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190万元。

单纯的光伏电站一般8~10年可收回利润,而光伏农业大棚约4~5年就可以回收成本,实现盈利。以25年使用期限计算,光伏农业项目后期盈利能力十分显著。

“发展光伏农业的意义不仅可以让偏远地区的农民自己发电,还在于让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型新型职业农民。”张勇说,光伏农业项目对于国内现代农业发展而言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光伏产业的加盟使传统农业华丽转身,注入了高科技因子,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添加了活力。

“未来的光伏大棚,靠自身发电能够使棚内温度、湿度、土壤墒情、病虫害防治等都实现自动化检测,节省了劳力、电力,生产出可控无公害生态农产品,还能卖电赚钱,让光伏与农业的结合产生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张勇说。

发展全程机械化这些地方有高招

发展全程机械化这些地方有高招

为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2015年8月,农业部部署推进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对于破解当前农村农业生产上所遇到的难题,如劳动力缺失、人工作业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等大有裨益。

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一年多以来,得到了各省、市、区的高度重视,机械化推进成果明显。春节过后,各地开始积极布署新一年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依旧是各地农机部门工作的重点。

北京率先实现粮经作物全程机械化

北京机械收获露地甘蓝

作为祖国的首都,北京的农业发展也十分受人瞩目。北京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京郊地区,耕地面积不大,因此,种植传统的大田作物显然不适合这里的农业发展。在此种条件下,北京调整农业发展思路,将发展重点放在露地蔬菜等粮经作物上。

2016年,北京地区大力推进设施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和露地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加大对设施农业的补贴力度,提高了全市重点生态园区及各区规模设施园区生产机械化水平。

全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31.9%(5424.5万元)用于支持设施农业生产,共购置卷帘机、田园管理机、30马力拖拉机、35马力大棚王、产品初加工等机械设备1653台套,简易保鲜储藏设备4.45万平米。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在推进露地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方面,重点打造了延庆露地甘蓝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通过高精尖农机装备和配套机艺融合技术的集成示范解决了露地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探索出可行、可学、可复制的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路径,取得了新突破。

房山“马铃薯—胡萝卜”粮菜轮作全程机械化新型种植模式,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践可行,为平原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模式借鉴。

2017年,北京将深入开展全市主要农作物和露地菜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制定《整体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率先在全国实现粮经作物全程机械化。同时,打造一批农业机械化精品工程。结合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由点及面扩大成熟模式,如房山“胡萝卜—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模式、延庆露地蔬菜全程机械化模式等。

与此同时,加强京津冀区域性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制约北京市设施农业、林果业、部分经济作物等领域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瓶颈,探索形成一系列技术成熟配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大露地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典型成功模式在京津冀区域的示范推广。

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示范园区推动全程机械化


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马铃薯机械化科技示范园区作业现场

自古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便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这片土地,在黄河的滋养下,农牧业十分发达。近年来,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农业发展速度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着重以建设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通过创新模式与示范带动,引领全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

据了解,去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制定了《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意见》,落实资金600万元,建设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示范园区30个,示范面积达到4.45万亩,园区内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100%。同时,宁夏回族自治区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创建活动,及时召开了2016年水稻全程机械化推进会,其中,平罗县被评为全国首批28个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为打通当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肠梗阻”,去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了新机械引进与研发试验,共引进新机具16台,研发新机具15台,同时在引黄灌区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机械化烘干,建成社会化烘干服务站3个、100吨烘干塔5个、购置粮食烘干设备161台(套),解决了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储粮难”的问题,促进了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省区。

今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将继续以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为平台,全面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同时,以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为引领,加强农机化示范园区和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引进研发示范推广工作,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示范园区建设,提升其辐射带动能力。

加强农机与农艺、畜牧、水产等产业融合,使园区成为各种先进技术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和推广平台,力争在2017年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3个。

重庆打造“山城”全程机械化发展模式

重庆根据地形特点推广轻简型机械收获小麦

重庆四面环山,坡地较多,素有“山城”之称。特殊的地形特点也为重庆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除了生产粮食作物以外,重庆还是全国闻名的优质水果、榨菜、桐油、烤烟产地。因此,在发展农业机械化方面,重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机械化。

据悉,2016年,重庆投入专项资金550万元,建成特色优势产业生产与初加工机械化示范基地15个,并研究制订了《重庆市机械化柑橘果园建园技术规程》,用以规范柑橘果园机械化作业或借助机械装备进行轻简高效作业的技术要求。

当地农机部门还指导万州区建成3000亩机械化柑橘示范果园,着手对幼龄标准果园进行机械化作业改造;组织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研究制定新建机械化茶园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围绕全市草食牲畜业发展,结合南方草地畜牧业产业布局,推动合川与丰都千亩级以上牧草生产规模化与机械化示范,大力推广牧草机械收获与青贮加工技术。

另外,重庆还积极探索丘陵山区农机化生产试验示范。为了加快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轻简型、便捷、高效的农机化技术,实现农机与农技融合、农机与农业基础建设融合、农机和农业信息化三融合。

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现代农业机械匹配齐全,果园全程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粮经作物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蔬菜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等农机化试验示范技术成效显著。

今年,重庆市将通过开展购机补贴延伸绩效管理等措施,不断调整优化当地农机装备结构,围绕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烘干和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着力提升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水平。加大科研开发和试验示范力度,提高柑橘、茶叶和榨菜等特色产业重点、薄弱环节农机装备水平。

同时,积极推进油菜农机农艺配套措施研究,通过油菜机械化品种筛选、播种机筛选、机播方式比较试验、油菜病虫机械化防控等示范展示,逐步提高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

加大马铃薯、红薯的种植、加工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引导薯类生产机械化。继续开展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实施。

因地制宜施策方能事半功倍

自农业部部署推进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实施以来,该行动就成为农机化工作的重点之一。可以说,发展全程机械化是对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的进一步升级。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开创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黄金十年”。

但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如何弥补这些“短板”,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点之一。

毋庸置疑,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实现全程机械化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应该发展的重点难点也不尽相同。

在农业部印发的《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表示,各地要围绕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和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两个主攻方向,分作物、分区域确立推进各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技术模式。

但是,具体到地方如何操作,这就需要各地农机部门根据当地的特点,有重点开展工作,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北京、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重庆就是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典范。北京根据其都市农业发展特点,在提出“调粮保菜”的农业发展理念的同时,大力推广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并形成了“胡萝卜—马铃薯”粮菜轮作全程机械化等新型种植模式,可复制推广;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对水稻等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来带动全区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重庆根据其自然环境特点,重点在推进丘陵山区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和特色作物机械化生产方面下功夫。

以上地区在发展本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方面,无一不是“对症下药”,因此,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南北气候差异大,这样的条件使得我国农作物品种丰富,但同时,也使得农业种植模式多样。不同的种植模式相对应的全程机械化发展方向也不同。

因此,在推广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时,也一定要将各地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条件考量在其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进我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农机化工作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在不断变化的,各地农机部门要根据本地农机化的发展特点,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扶持、技术支撑、绩效管理、宣传引导等措施,合力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打造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升级版,确保到2020年实现《意见》中所提出的目标——“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其中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以上,机械化植保防治、机械化秸秆处理和机械化烘干处理水平有大幅度提升。

以粮棉油糖主产区为重点区域,建设500个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

发展内生动力何以源源不断

发展内生动力何以源源不断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业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5%。一项项科技成果是怎样产生的?又如何扎根大地变成生产力?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农民技能培训三大体系建设是取得这些成就的支撑和保障,在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

  产业技术体系:整合各方资源,实现“1+1>2”

?

  受去年秋汛影响,冬小麦弱苗比例高,农业农村部紧急启动“科技壮苗”专项行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第一时间组织45位岗位专家、50个综合试验站站长,分赴5省进行苗情调研和科技帮扶,服务250个区县,辐射全部小麦主产区。

?

  纵向协调、横向协作,弱苗变壮苗,夏粮再丰收——这就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神奇魔力。

?

  过去,我国农业科技存在资源分散、协作不力、科研与产业脱节等问题,尤其是科技与产业不能有效连接,导致许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2007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联合财政部围绕产业需求建立了水稻、蔬菜等50个主要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每个体系设置1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1名首席科学家,实现科技力量纵向布局。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即首席科学家所在单位,下设遗传育种、栽培/养殖、病虫害/疫病防控、产后加工、机械设备、产业经济等功能研究室,聘用了2600多名农业科技专家,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集成示范。“以前科研和服务主要是各地高校、研究所及推广部门横向性、局域性开展工作,延伸及辐射范围有限,示范效应较小。体系成立后,采取纵向协调、横向协作的策略,有效整合全国小麦研究力量,实现了从国家到省、市多层面的纵向统一协调。”刘录祥说。

?

  “不为所有、但求所用”,这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初衷。以小麦为例,可以看出不同层面、不同地域的科研力量是如何在体系中发挥作用的。小麦是我国两大口粮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支撑下,小麦单产由2015年的359.7公斤/亩增长到2020年的382.8公斤/亩,增长6.4%,科技贡献主要体现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的创新和应用等方面。

?

  品种方面,体系发掘和创造了一批优质育种材料,育成推广了“安农0711”“鲁原502”“郑麦7698”“百农207”及“石麦”“扬麦”“淮麦”等一批优良小麦品种,在小麦主产省推广种植,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50%以上;技术方面,体系为小麦丰产提供了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绿色生产、绿色储粮和高效加工等技术支撑;机械方面,小麦机械化技术装备实现了由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转变,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机收损失控制在了2%以下,显著提高了小麦生产效率;新模式方面,集成创新的长江流域稻茬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模式、黄淮平原冬小麦固碳减排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麦田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和一次性施肥技术模式等小麦生产新模式,也显著提升了资源及投入品的利用效率。

?

  十多年来,50个体系取得了200多项标志性成果,研发1130个新品种、4280项新技术,研发技术占到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的一半以上,被企业采用的新工艺达700多项。

?

  技术推广体系:将科技成果送到农民手里

?

  “玉米带状间套作大豆,通过扩间增光、缩株保密,能够使玉米基本不减产、大豆增收一茬。”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农业种植基地里,农业技术人员正在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业进行实地指导。

?

  一项技术,只有送到农民手中用好,才能变成生产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近年来国家主推的重大项目内容之一,农技推广体系就是要将它实实在在送到农民手中。目前,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以政府建立的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市场化服务力量为重要补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广泛参与、互相协作,点面结合促推广,在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落地见效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

  中央财政每年投入29亿元,以重大项目实施为牵引,支持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计划单列市、2个直属垦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加快重大技术推广落地,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

?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建成村级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450个,推动地、县、乡三级技术干部定点包联服务机制落地,开发“信息田园”信息平台,成立自治区农业科技服务“百人专家组”入驻平台提供远程在线技术服务,推动基层农技服务触角延伸到底,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吉林省敦化市,每个乡镇都开办田间学校,并建立面积5亩左右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供学员学习。

?

  近年来,我国每年在各农业县(市、区)打造6000余个技术先进、运行规范、带动明显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遴选培育50万个左右的农业科技示范主体,通过农技人员与示范基地、示范主体精准对口服务,发挥典型引领带动作用,促进科技与生产、集成与示范、培训与推广紧密结合,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成熟化落地示范。

?

  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也促进了农技推广的“点”的突破。在安徽亳州,小麦体系刘录祥团队在涡阳县集成示范推广节水节肥节药“三节”技术,通过“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绿色防控逐步得到农民认可,特别是新型种子包衣拌种剂开始大面积推广。

?

  在每年分级分类组织20万人次的农技人员进行脱产业务培训基础上,农业农村部门每年遴选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开展重点培训2万人次。除此以外,信息化发展也在进一步加快推进“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是农业农村部今年重点打造的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汇聚了2万多个农业生产实用技术、15万多个春耕视频、1000多万张农情图谱等重要资源,在全国2600多个县(区、市、农场)全覆盖应用。

?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让农民能学、会学、会用

?

  “玉米收完后,秸秆全部留在地里,来年不耕地直接播种,相当于为土壤增加了50毫米的降水,还能防止珍贵的黑土被水冲走或者被风刮跑。”2015年,在吉林省梨树县农广校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上,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开始学习玉米秸秆覆盖面耕种植技术。

?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最根本的是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近年来,我国已建立起一套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已经累计投入159.9亿元,培育高素质农民超过800万人次。

?

  “体系的构建,为农民构建了一个能够学、学得会、会应用的综合场景,是农民长期学习的稳固依靠。”农业农村部科教司相关人员表示。

?

  农民想学就能学。各级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各地农业职业院校等教育培训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农民提供了充分的学习场所和系统化的学习资源。“我现在可不是仅仅学一门技术,还要学生产、经营到管理等方面知识,体系化的培训,为我提供了一个综合、全面提高的机会。”韩凤香说。

?

  组织化、系统化的学习使农民与市场、其他产业各链条环节建立联系。“线下的培训都是组班制,往往一个班一个产业或产业链,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共赢共生的连续状态。”农业农村部科教司相关人员表示。

?

  随时随地都能学。农业农村部建立了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实现了教育培训基础机会的普及化。只需在手机客户端下载平台APP,无论身在哪里都可学。

?

  要让农民学得会。师资和教材,保证了农民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全国共有7.29万名专兼职教师纳入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开展全国共享师资队伍建设,推介农业创业培训师资、农业经理人培训师资、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共187人。

?

  要让农民在实践中学,学了还要会用。依托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民田间学校,不少地方都建立了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研发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截至目前,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入库的基地总数为11954个;农广校体系共建设农民田间学校近1.73万个。

?

  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标签:农业   机械化   产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