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导流到“乡” 湖州乡村振兴装上科技内核(从“多产粮”转向“产好粮”)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从“城”导流到“乡” 湖州乡村振兴装上科技内核(从“多产粮”转向“产好粮”),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从“城”导流到“乡” 湖州乡村振兴装上科技内核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从“多产粮”转向“产好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从“城”导流到“乡” 湖州乡村振兴装上科技内核

2、从“多产粮”转向“产好粮”

3、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我省积极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走笔

从“城”导流到“乡” 湖州乡村振兴装上科技内核

从“城”导流到“乡” 湖州乡村振兴装上科技内核

记者日前走进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星光高品质数字粮油基地,数字化智控服务平台加上全程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模式,使得这里正在成为湖州科创兴农的样板地。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探索现代农业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基地创新了“农业园区+现代企业+薪农人”的星光模式,实现了稳粮增收,目前已累计推广签约21个、面积21万亩,实现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

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湖州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将实施“双强行动”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了政府部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农业科技企业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推动了资源整合,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

创新平台是农业科技要素集聚、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振兴的“筋骨核心”。以“打造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平台、各类创新要素紧密结合的好载体”为目标,湖州大力推动科技与产业、企业、人才、金融等要素深度融合,目前全市共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家,数量居全省第一;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家,是全省唯一实现区县全覆盖的城市。

据了解,围绕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营养健康食品等重点领域,湖州以项目合作、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等方式,加快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湖州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全市共有涉农领域高新技术企业95家。同时,通过不断深化特派员制度,田间地头还源源不断地将先进成果和创新要素从“城”导流到“乡”,全力破解农村缺人才、农民缺技能、农业缺项目等瓶颈问题。在第九批科技特派员队伍中,全市成功选派了33名非农科技特派员,将服务领域从农业拓展到了工业、服务业,并且实现了乡镇、园区、未来农场等全覆盖。

此外,湖州还创新科技特派员管理模式,从“组团式”选派、“组团式”服务两个方面深化“组团式”帮扶内涵,让科技人员“下得去”,让走向农村的实用技术“用得着”,让派下去的科技人员“留得住”,让科技在田间地头“推得开”。据了解,第八批、第九批科技特派员共组织实施市派科技特派员项目124个,投入市财政科技经费552万元。利用课堂教学、发放材料、线上指导等多种形式,特派员还积极开展专业技术推广和综合知识培训。仅去年一年就举办6次“科技富农”专场活动,培训人数超300人次。

从“多产粮”转向“产好粮”

从“多产粮”转向“产好粮”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已达1.2万亿斤,但是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国家粮食局和财政部今年启动实施了“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生产由“多产粮”向“产好粮”转变,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助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粮食质检体系建设、“中国好粮油”行动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三个主要内容和重要抓手。

11月6日,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在湖北武汉召开加快推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现场经验交流会,粮食行业人士聚集一堂,交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典型经验,研究探讨进一步推进的措施。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已达1.2万亿斤,但是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国家粮食局和财政部今年启动实施了“优质粮食工程”,释放粮食产业经济活力,拓展粮食行业发展空间,推动粮食生产从重视产量向重视质量和效益转型,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促进城乡居民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助推粮食产业经济实现提质增效。

构建促农增收长效机制

粮食产后管理不科学是制约当前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和影响农民种粮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是推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重要抓手。

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针对市场化收购条件下农民收粮、储粮、卖粮、清理烘干等诸多难题,建立专业化的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打造农民需要的粮食产后服务功能,为农户开展“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将服务范围扩展到提供市场信息、种子、化肥和融资、担保服务,推广订单农业等,从2017年起开始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末实现全国产粮大县全覆盖。

位于河北柏乡县的金谷源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从事优质强筋麦收购和销售。该公司总经理常清说,2011年公司依托中粮集团成立了金谷源优质小麦专业合作社,发展优质小麦订单种植。

2016年成立了为农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大田托管、订单种植、农业技术、粮食银行、庄稼医院、测土配方、农机服务、电商服务、农资配送等多项服务,为订单农户提供农业服务支撑。

公司目前仓储能力达20万吨,年贸易量40万吨,订单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50万亩,不仅带动了柏乡优质小麦种植,还辐射周边隆尧、宁晋、任县等县市,每年可带动农民增收9000余万元,并培育起了一支三四百人的粮食经纪人队伍。

国家粮食局负责人表示,通过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有利于构建促农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为农民提供专业化的清理、干燥、分类等服务,促进粮食提档升级,大幅度提高粮食保质能力;通过向农民提供粮食保管等服务,为农民适时适市适价卖粮创造条件,增强议价能力,促进种粮农民持续增收。

通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和农户科学储粮设施建设,大幅降低农户储粮损失率。通过整合产后服务资源,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提升农业专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提高服务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筑牢粮食质量安全“防火墙”

粮食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一日三餐,责任重于泰山。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监测能力建设,健全粮食质检体系运行机制,可以有效防止不合格粮食产品流入口粮市场,提高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把好食品质量安全源头,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据了解,经过多年持续不懈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国家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有效保障了口粮质量安全。但是,目前基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能力还比较薄弱,县级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只有45个,覆盖面仅1.6%,与我国6亿多吨粮食产量和消费量严重不匹配。此外,还普遍面临检验设备陈旧落后、食品安全指标检验能力薄弱、监测检验业务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

国家粮食局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建立完善由6个国家级、32个省级、305个市级和960个县级粮食质检机构组成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着力解决粮食质量安全预警监测与检验把关能力不足、基层粮食质检机构严重缺失的问题,实现“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和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全产业链的检验监测,监测覆盖面提升60%以上,粮食产品综合合格率提升5%以上,为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支撑。

先进的标准体系是保护粮食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目前,国家粮食局归口管理587项粮食标准(国标336项,行业标准251项),覆盖收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粮食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增加质量安全控制指标,对产品的名称、原料和加工工艺等实行强制标识。

研究制定了一批先进的粮油产品检验方法和标准,如真菌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快速检测方法,粮食制品中过氧化苯甲酰、溴酸钾、吊白块、矿物油等非法添加物的检测方法等。目前,我国粮油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方法标准与国际标准及发达国家标准已基本一致。

形成“优粮优价”流通机制

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推动形成“优粮优价”市场流通机制,通过发挥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在确保粮食数量安全前提下,促进广大种粮农民和粮食企业生产优质粮油,通过优质优价增加收入,力争到2020年全国产粮大县的粮油优质品率提高30%以上,农民种植优质粮油的收益显著提升。

“中国好粮油”是指符合“中国好粮油”系列标准要求的优质粮油产品。国家粮食局今年9月份正式发布了“中国好粮油”系列标准,包括小麦、小麦粉、挂面、稻谷、大米、食用玉米、饲用玉米、大豆、食用植物油、杂粮、杂豆生产质量控制规范等12项粮食行业标准。

与现行标准相比,“中国好粮油”标准对安全性要求更加严格,注重加强品质评价,倡导适度加工,更加突出营养特性,强调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国家粮食局还着手建设国家级“中国好粮油”线上销售平台,统一制定“好粮油”标准、标识及使用管理规定,经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符合标准的,允许使用国家统一标识。这一系列措施为我国创建国家级粮油品牌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是中国好粮油行动的主要目标。例如,吉林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与品牌建设之初相比,全省水稻播种面积增加了近100万亩,达1300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80%;中高端大米产量由9亿斤增加到15亿斤,增长了66%。

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品牌、有市场的粮食企业,带动农民扩大优质粮食种植,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提升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水平。

例如,江苏农垦集团100多万亩绿色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山东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15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内蒙古恒丰集团6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成为增加优质粮食供给、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国家粮食局负责人表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粮食质检体系建设、“中国好粮油”行动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三个主要内容和重要抓手。三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紧密衔接,共同服务于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为更多、更好地向社会提供“优质粮食”保驾护航,推动形成“种粮农民种好粮、收储企业收好粮、加工企业产好粮、人民群众吃好粮”的粮食流通新体系,为保障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我省积极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走笔

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我省积极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走笔

  ?吉林省农民工人员返乡创业累计达到9.54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4.4%,直接带动就业40余万人……一组数字展示出我省推动农民工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快速转变。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我省将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镇化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平台支撑、培训服务的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

  创业形态逐步从外出打工向返乡下乡创业转变。全省返乡创业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从2016年的5.4万人增至目前的9.54万人,净增4.14万人,增幅76.7%。

  创业者的年龄逐步从中年向青年转变。在我省的返乡创业者中,40岁以下返乡青年、大学生及退伍军人的比例逐年提高,创业人数占返乡创业总量的29.4%,比2016年增加10个百分点。

  创业的取向逐步从追求数量规模向追求品牌效益转变。打造长白山人参、吉林大米、吉林杂粮、吉林木耳等绿色有机品牌成为创业者的首要追求。

  创业的领域逐步从传统行业向新型业态转变。以电商、物流、特色农业种植、特种养殖、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业等为主导的创业行业逐步取代了传统农业,全省城乡电商户数累计达47万户。

  创业的形式逐步从单体创业模式向互助创业模式转变。建立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联盟、农民工返乡创业协会,为返乡创业企业间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人才互通提供了发展空间。

  我省通过让每项政策措施都精准有效,真正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激情,让农民工返乡创业汇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洪流。

  顶层高位推动。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任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成立以主管副省长为组长、省直20多个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推进大会,总结部署工作,交流典型经验。

  政策资金撬动。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的政策措施》等多个专项政策文件。从降低创业门槛、落实税费减免、拓展融资渠道等方面,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撑。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发放担保贷款达13.98亿元。

  基地载体拉动。积极推进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基地建设,对达到标准的,命名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截至去年末,全省累计命名省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基地149个。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创建工作,2016年以来,全省已命名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24个。

  创业培训驱动。结合农民工返乡创业特点,根据农村创业者的实际需求,积极创新创业培训模式。组织省直相关部门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头人、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和返乡创业金凤凰带头人培训。近年来,全省累计培训各类返乡创业带头人2.6万人。

  完善服务促动。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全省累计建设基层创业服务平台5926个。组建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组成的返乡创业专家服务队伍,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全省累计为3.82万名创业者提供了现场指导服务。统筹城乡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城镇63个创业实训基地全部向农村返乡创业者开放。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大赛,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农民工的创业创新活力。?

标签:粮食   创业   农民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