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机手”的小麦机收秘籍:这四个技能必须会(“老碱窝”也能长出优质粮?)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老机手”的小麦机收秘籍:这四个技能必须会(“老碱窝”也能长出优质粮?),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老机手”的小麦机收秘籍:这四个技能必须会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老碱窝”也能长出优质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老机手”的小麦机收秘籍:这四个技能必须会

2、“老碱窝”也能长出优质粮?

3、“耐高温人群”培育出耐高温稻种

4、“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什么?

“老机手”的小麦机收秘籍:这四个技能必须会

“老机手”的小麦机收秘籍:这四个技能必须会

“芒种”将至,气温升高、雨水增多,冬小麦由南向北逐步成熟。农机合作社里一台台整装待发的小麦收割机出征在即。有十年跨区作业经验的老机手这样说:“眼观六路八方耳听后桥变速箱,双手紧握方向脚蹬刹车离合,这行不易!”的确现在市场上的收割机太多了,竞争激烈,小麦收割机需要在35天左右的时间里高强度的作业,如果只会开不会修,赚钱几乎不可能。

1.启动方面的故障

01排除技巧:

(1)在启动时,如出现指示灯光不亮,可对保险丝是否烧断,内置灯泡是否毁坏,连接导线是否有接头进行检查;

(2)出现不能启动或启动无力现象时,可对起动电机、起动开关是否需要修理更换,蓄电池电力是否充足,蓄电池极桩是否存在发热虚接情况进行检查,并排除故障。

2.转向沉重该怎么办

02排除技巧:

(1)检查液压油状态。油箱内的液压油质量明显不足,会出现收割机转向沉重故障。此时,只需保证使用标准足量的油液即可;

(2)单路稳定分流阀被污物堵塞或压力不足。在此种情况下,可对分流阀进行清洗,排除堵塞,调整安全阀压力至标准范围内;


(3)转向阀失效,主要是由于阀体内钢球丢失或有污物卡死钢球不能转动造成。应及时补充钢球和进行排污清洗

3.输送槽堵塞

输送带张紧度不够或有偏跑现象;输送槽杂物较多;谷物茎秆潮湿。

02

排除技巧:

(1)清理堵塞物,张紧传送带;

(2)当确认是皮带磨损而造成传递动力不够时,应及时更换;

(3)如麦秆过潮,应减少割幅宽度或待麦秆晾干后再收割。

4.穗头脱不净

麦穗青头多;收割机脱粒部件的纹杆与凹板之间的脱粒间隙过大,转速低。

01

排除技巧:

(1)控制收割机在田块的割幅宽度在2/3以内;

(2)调整脱粒机脱粒间隙,降低滚筒转速,增大凹板间隙,对磨损严重的零件应及时更换。



“老碱窝”也能长出优质粮?

“老碱窝”也能长出优质粮?

在曲周县槐桥乡西漳头村的“全国小麦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百亩田”,油菜花和小麦交相辉映。

春风习习,吹得脸庞痒痒的,掠过成片的麦田发出美妙的沙沙声。“之前还担心小麦长得一块高一块低,实际上你看多么均匀!”近日,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槐桥乡西漳头村,银絮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景河指着百亩小麦田,脸上笑出了花。

昔日“老碱窝” 今时变良田

“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位于河北省南端的曲周,地处旱涝盐碱严重的黑龙港流域,过去被称为“老碱窝”。任景河眼前的这片田,往回倒退几十年就是这样一番景象。近几年,土壤盐渍化依然是影响当地部分地区粮食生长的一大障碍。

“百亩田因地势低洼容易出现盐渍化现象,尤其是暴雨灾害后,地面积水,土壤养分被淋溶掉,地下水位抬升导致返盐,地面开始出现一层白色物质,造成地力下降和次生盐渍化,有的作物开始出现生长不良。”曲周县农业农村局研究员王寒菊回忆。

从盐渍化土地长出的小麦一眼望去像是患上了严重的“斑秃”,这一度让当地的农民头痛不已。几年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河北省农科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为这片田地投去了生机。

2019年,依托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提升土壤地力、改善土壤结构,专家团队在任景河流转的土地上进行了试验:采用棉花绿肥油菜压青复种模式,9月份撒油菜籽,次年4月上旬压青,也就是在油菜盛花期翻埋到土壤中,或者3月上旬播种油菜籽,5月中旬压青。

在一望无垠的小麦田中间,一块金色的油菜花田格外引人注目。“油菜花打碎当绿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还能减少化肥用量,特别省事儿,棉花的枯萎病也少了。”任景河说道。

王寒菊介绍,在连续4年复种后,经过检测,百亩田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土壤结构明显改善,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脚踩地面后明显感觉塇松。

近两年,经过不断改良,百亩田终于可以大面积种植小麦、玉米。目前,百亩田基本按照“油菜-棉花-小麦-玉米”的轮作方式种植,并根据气候、地力条件等因素适时调整轮作的顺序。

去年,“全国小麦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百亩田”的牌子稳稳当当立在了这片田地,上面写着“创建目标:平均亩产640公斤以上,节本增效280元以上”。

绿色种植法 节本又增效

眼前的这片百亩田,小麦高度均匀,少有生长不良的现象,绿油油甚是喜人。“周边很多村民经常来这儿看看,总问我‘为啥地在我们手里不打粮,在你手里却长得这么好?’”任景河学着村民询问他的话,脸上满是自豪。

可喜的变化,不单单来自棉花绿肥油菜压青复种和轮作模式。

在麦田边,水肥一体化设备扎进土壤,为小麦源源不断输送给养。任景河介绍,麦田的土壤里埋着很多管道,通过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装置,不用人工撒肥,节约了不少成本,还能减少挥发,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任景河算了一笔账:浅埋滴灌比大水漫灌能节省大量水、肥和电,人工费用省得更多。现在一个人每天能浇50亩地,过去田里起码要雇3个人,一天只能浇10亩。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浇地更省事儿,效果又快又好。

据了解,百亩田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可节肥20%、节水40%。铺设的管道可用两季,播种小麦时铺设管道,收获玉米时全部取出,再次播种小麦时重新铺设。

根据专家建议,百亩田进行油菜秸秆还田时采用深翻技术,深翻25—30厘米,将地表草籽、虫卵、杂菌翻入土中,减少病虫草害危害。有的地块进行深松,深度达30—40厘米,使土壤能够更加广泛地吸收地下水资源和自然降水,提高耕作层的蓄水量,保证作物生长所需水分要求。

任景河介绍,前年和大前年的小麦长得很稀少,生长受抑制。去年,百亩田减少了小麦种植量,种了一茬棉花进行倒茬,今年的麦田病害减轻,杂草也减少了。“你看小麦底下都没有杂草。”任景河说。

目前经过土壤改良和新技术应用,耕地质量出现了明显改善,棉花亩产可实现籽棉350公斤,小麦亩产可实现600公斤。“气候好的时候,亩产700公斤都没问题!”任景河信心满满,他望着逐渐变成良田的百亩田很是感慨,“刚流转过来的土地特别板结,通过农业科技专家这些年的帮助,我的土地不但能种粮食了,还种出了村里最好的粮食!”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耐高温人群”培育出耐高温稻种

“耐高温人群”培育出耐高温稻种

  6月29日,南昌气温高达36摄氏度。骄阳似火、酷暑难耐。但在江西南昌县棠左村大田生产稻田里,江西省农科院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曹志斌带着团队“90后”博士曾博虹在田间一蹲就是两个小时。?

  6月下旬正值早稻扬花期,如果高温持久,就会影响产量。为了零距离观察早稻扬花期的结实率情况,曹志斌师徒俩冒着酷暑连续在田间工作了四五天。?

  “不仅要瞪大眼察看,而且要手去摸,数数有多少粒。”说这话的是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享有“杂交稻之母”之誉的颜龙安,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下田,他站在田埂边上耐心地指导着。?

  老中青三代人为了培育耐高温稻种付出了汗水与心血。?

  “颜老师,现在太阳太晒了,能否推迟一两天下田?”个别年轻科研人员提着胆子问。?

  “耐高温水稻最关键的时候不下田,什么时候下田?怕晒,还是不是党员?”颜龙安一句话“回怼”道。颜龙安如此“较真”的原因很实在:早稻要达到亩产650公斤,结实率必须达到85%,但持久高温条件下结实率可能只有一半。因而,通过在田间观察研究,取得克隆水稻耐热功能基因的最新数据至关重要。?

  “科研啃‘硬骨头’,党员就应该带头。我们中心25名人员中党员就有19名,党员冲锋在前,我们耐高温稻种研发团队把论文写在高温的稻田里。”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党总支书记、研究员刘秀梅形象地说,没有“耐高温人群”就培育不出耐高温的品种。?

  52年党龄的颜龙安、16年党龄的曹志斌、10年党龄的曾博虹就组成了“耐高温稻种研发党员攻坚团队”,和其他科研人员一道奋战在田间。?

  去年,当地遇到了50年一遇的高温天气,科研人员连续数天在近40摄氏度的气温下观测、采集数据,科研团队中有两名成员中暑晕倒在地头。?

  耐高温品种的培育一直是科研的难点。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受亚热带高温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每年7月到8月(水稻生长关键阶段)会出现连续性高温,对中稻和一季稻影响很大。水稻扬花期暴露于35摄氏度的高温超过1小时,就会降低花粉活力,导致结实率降低,严重影响产量。?

  近年来,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水稻育种研发团队通过挖掘水稻耐高温关键基因,解析水稻耐高温的分子机制,为水稻耐高温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精确靶点与理论支撑;创制了水稻优质耐热两系杂交稻不育系和恢复系,配组了系列优质耐高温新品种(新组合),率先研发出了优质耐高温品种,破解了赣稻优质不耐热难题。?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经过多年研发,目前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团队研发的耐高温品种“唐两优郁香占”已通过国家级审定。曹志斌介绍,“唐两优郁香占”是一个香型优质高产耐热型两系杂交稻品种,目前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作为一季中稻种植,目前共推广120万亩。?

  优种优产。“唐两优郁香占”在江西环鄱阳湖、湖南环洞庭湖区推广,耐热抗倒性表现突出,受到广大种粮大户欢迎。2022年该品种在孕穗、扬花和灌浆期遭遇连续48天35摄氏度-40摄氏度高温胁迫下,成熟期结实率表现正常。2022年,通过业内权威专家对鄱阳县柘港乡“唐两优郁香占”百亩示范片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折合干谷产量为827.76公斤,创下了江西省优质稻高温年份高产纪录。?

“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什么?

“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什么?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是稳住粮食安全的压舱石。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提出,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资料图

黑土地是大自然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宝藏,大多在温带湿润气候草原草甸植被条件下形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黑土地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表层土壤有机质一年年积累、几千年至上万年才能形成黑土地。理论上来说,每一厘米黑土地的形成,都需要数百年的积累,特别适合农业生产,也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地。

目前,全球只有四大块黑土地,分别在北美的密西西比平原、中国的东北平原、乌克兰的乌克兰平原,南美的潘帕斯平原,四大块黑土地总面积不足500万平方公里。其中,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区主要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呈弯月状分布,面积约为103万平方公里。黑土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黑钙土、白浆土、草甸土、暗棕壤、棕壤、水稻土等7类,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为18.53万平方公里,也就是2.78亿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就是强调黑土地的稀缺性,需要下大力气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子孙后代。首先,黑土地对粮食生产具有基础性。耕地是用于生长农作物、生产农产品的土地类型,是农民和土壤生物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受到持续不断高强度农事活动的物理干扰,并接受、转化和消纳大量非耕地产出的有机物和化学品。其次,黑土地本身具有不可再生性。与普通人的认知不太一样,黑土地是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地球上陆地面积的局限性和土壤形成过程的缓慢性,决定了耕地像石油和矿产一样,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石。在当前农业生产模式不变的情况下,退化的黑土地不可能恢复到原始黑土地的肥力,黑土地退化是不可逆的。第三,黑土地具有不可贸易性。与石油和矿产资源不一样的是,耕地是一种不可移动的、难以替代的自然资源,其大规模运输和交易的成本非常高。迄今为止,黑土地大规模进行贸易,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不具有合理性。

长期以来,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人类并未对黑土地进行大规模地开发。20世纪初,我国大量人口开始迁徙到这片黑土地上,在这里开垦良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原本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东北黑土地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现在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4和1/3,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

由于思想观念、耕作模式、过度开发等因素,黑土地重用轻养、只用不养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黑土地也“累得气喘吁吁”、甚至有的地方生了“病患”,我们也付出了极其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环境承载力和粮食生产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有关专家研究,从东北黑土地开垦至今,土壤水蚀风蚀加剧、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耕层板结硬化、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有学者曾测算,如不加以保护,再有四五十年,黑土地就可能流失殆尽,极端的情况下,中国人的“大粮仓”甚至可能会变得寸草不生。

黑土地保护刻不容缓,已经引起各方高度重视。2017年,国务院同意中央六部委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促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021年,中央有关部门已经启动了新一轮黑土地保护政策的研究,保护目标更加明确,政策体系更加系统,保护措施更加严格,支持举措更加有力。

长远来看,保护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需要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社会等措施,加快构建黑土地“建设、管理、使用、养护”四位一体的新格局,让黑土地健康、高效、可持续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也让14亿中国人手中的饭碗更加牢固!

标签:黑土   高温   小麦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7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