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改革开放风帆(扭住人才和科技两个关键要素促进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扬改革开放风帆(扭住人才和科技两个关键要素促进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扬改革开放风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扭住人才和科技两个关键要素促进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扬改革开放风帆

2、扭住人才和科技两个关键要素促进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3、扭住关键环节 务求工作落实 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

4、扭住要害不放松 藏粮于地开新局

扬改革开放风帆

扬改革开放风帆


  踏着“十五”的脚步,我们迈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乘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东风,古老华夏开启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纪元。
  
5年来,我们经受了国际市场动荡的冲击、克服了国内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趋势的影响,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旺盛活力和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强劲推动。
  
新举措大动作:困难挡不住改革向纵深发展
  
2003年的春天,首都的许多媒体把镜头对准了国家计委大门口,他们在等待着那块牌子的替换———那牌子1952年后写着“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改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现在改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从“计划”到“发展和改革”不只是个别词汇的替换,它反映的是我国政府从传统计划管理方式向宏观调控方式的过渡。改革和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展需要改革,改革推动发展。
  
“十五”开局,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从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我们正在努力摆脱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等困局。“十五”中后期,我们终于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重新步入快速发展的新平台,投资过热、通货膨胀却又拦在前进路上。面对复杂局面和重重困难,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仅从未停步,而且不断向纵深发展。从政府机构改革到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从金融企业改革到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一系列新举措大动作有序推出,一场场攻坚战吹响冲锋号。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更好地从整体上推进发展和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变国有资产“五龙治水”状态;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商务部,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成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优化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通过兼并、破产、关闭等措施,对一大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进行了调整改组,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在国有大型企业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电力、电信、城市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的改革破冰之旅已经起航。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继续改善。
  
———统筹城乡发展,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从去年的8个扩大到目前的28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向深入,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得到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重组、改造和改制步伐加快,直接补贴粮农力度正在加大。
  
———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和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为重点,金融体制改革向深层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迈出重要步伐,今年上半年已推出两批46家上市公司进行试点。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
  
“走出去”、“引进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全面履行承诺。在货物贸易领域,不断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通过先后数次降低关税,关税总水平从加入WTO之初2001年的15.3%降低到今年的9.9%。多种商品的进口税不断下降,仅今年71日就有7000多种商品降低关税。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政府在开放服务业市场方面采取了大量的实际行动。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方面已完全符合世贸组织的要求。同时,我国政府还清理了大量与外经贸有关的法律法规。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一方面向世界敞开了胸怀,一方面也加快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1.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6450亿美元。全球公认,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在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大幅度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继续优化,中国一直保持着吸引外资的竞争力,2004年我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首次突破600亿美元大关。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增加,服务业外资进入加快。
  
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加快“走出去”。以2004年为例,我国企业非金融类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350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分别超过100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业务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主动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地区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参与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积极开展双边外交,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个改革的中国,正在不断积聚发展的新动力;一个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搏技的大舞台。展望未来,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旺盛的活力,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进。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
信息来源:<?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51010 人民日报)

扭住人才和科技两个关键要素促进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扭住人才和科技两个关键要素促进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他又再次指出,当前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
  关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明确强调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在政策上,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总书记关于农民增收的重要论述,既是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这一宏大背景下的战略布局,也是立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实问题的具体考量。认真学习总书记有关三农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认识和把握三农工作的大局,强化三农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是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突出挑战
  我国三农工作面临着很多重大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两个方面,即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矛盾,仍然是资源短缺与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是产能不足而不是产能过剩。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2年增产,成绩来之不易,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是目前依然是生产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持续增长。2015年,我国净进口大豆8156万吨,仅此一项,如果靠国内生产,就要拿出全国耕地面积的1/3。此外在谷物、棉花、植物油、食糖、猪牛羊肉等均大量进口。我国农产品进口的逆差不断扩大,近年已经接近500亿美元。至于目前粮棉个别产品的库存较高,是由若干特殊原因造成的暂时性现象。展望未来,我们仍然面临着这样的严峻挑战: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的农业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劳动力成本刚性增加。
  在劳动力价格大幅度提高时,如果创新跟不上,就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这种端倪,亟须高度重视警惕。
  在农民收入方面,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突出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平均每月不足1000元。二是城乡差距仍然较大。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仅仅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36.6%。三是地区差异大。例如,2014年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北京市为18867元,上海市为21191元,浙江为19373元,甘肃省6277元,贵州省6671元。四是贫困人口问题。目前我国仍然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在2020年前使得这些人全部脱贫,仍然是个艰巨的挑战。
  粮食安全问题和农民收入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粮价下行压力背景下,粮食主产区农民如何增收既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在政策上,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就是在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两个突出挑战上提出了明确要求,实现农民生产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至关重要。
  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在三农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求,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要实现我国三农发展的目标,应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突出挑战,人才和科技是关键。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需要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这既需要政策上的创新和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利用市场化思路发展现代农业,二者都需要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改进人才,也是三农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在三农领域的人才,包括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人才,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人才,产业经营与创业人才等。三农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更是表现在质量。在培养涉农人才方面,各类农业院校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
  在科技创新方面,习总书记曾经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要加紧努力。这也是我们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的一个基点和重点,通过农业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
  未来亟须强化农业科技支持措施,重点加强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装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原始创新。国家要强化国家农业科研创新和应用推广体系的建设,要强化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要重视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加大对现有生物育种专项的投入强度,增设现代农业技术装备专项。这两个方面潜力极大,作用极大。二是设立创新基金,长期稳定支持重点农业大学和农科院所。由于农业科技的特殊性,大学和研究院所将在长期内是创新的主力军。例如在国家科技奖励中,农业获奖项目90%以上是农业大学和农科院所完成的。三是增加对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强度。该体系涵盖了50种主要农产品,跨部门整合组织了全国数千名科研人员长期参与工作,效果很好。四是推进国家育种基地建设。尤其是海南三亚基地,光热资源特殊,非常宝贵。建议国家抓紧设立专项,统一规划和建设。五是整合农业院校和农科院所现有的实验场站,建立统一协调、开放共享的国家农业实验场站系统。六是建立国家收购农业科技成果制度。很多重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受知识产权保护,不能通过市场转让。建议国家对这类成果进行购买或给予重大资金奖励,无偿提供全社会使用。
?

扭住关键环节 务求工作落实 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

扭住关键环节 务求工作落实 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

  一、狠抓春管奋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

  去年冬小麦和冬油菜播种面积均有所增加。立春以来气温偏高,主产区大部小麦、油菜苗情长势正常,夏季粮油丰收基础较好。但气象部门预测,3月份将有多次强降温过程,“倒春寒”发生几率增大,局地春旱、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偏重发生等风险隐患仍不可小视。各地要紧盯困难问题,把住关键茬口,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力促苗情转化升级。一是狠抓防灾减灾。华北北部等受旱地区,有灌溉条件的田块要适时浇水保苗,水源不足的地方要适时喷施抗旱保水剂,确保小麦正常生长发育。黄淮、江淮麦区及长江流域冬油菜区重点做好防寒抗冻保苗,因地因苗落实好防灾减灾措施。二是狠抓病虫防控。今年小麦条锈病已开始扩散流行,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菌源基数较大,大面积重发风险较高。要坚决打好“虫口夺粮”保丰收攻坚战,加强监测预警,备足药剂药械,及时开展应急防治,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努力减轻病虫害损失。三是狠抓指导服务。当前冬小麦已大面积返青起身,冬油菜已进入蕾薹初花期,各地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及时开展技术服务,指导推动控旺防倒、促弱转壮等关键措施落实到田,搭好夏季粮油丰收架子。四是狠抓夏收减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减少粮食损耗浪费的指示精神,从夏粮开始,及早谋划,强化收获机具准备、机手培训和作业规范宣贯,进一步降低收获损失率。

  二、抓紧抓实抓细春耕备耕

  农时不等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抓紧行动起来,扎实做好春耕备耕各项工作,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7.5亿亩以上。一要全力稳定播种面积。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已将2021年粮食生产目标下达各省(区、市)政府。各地要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尽快细化分解任务到市到县,把面积落实到村到田。长江中下游地区要重点巩固双季稻生产,稳住早稻播种面积;东北、黄淮海等地要扩大玉米生产,确保增加1000万亩以上。二要及早落实政策。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中有增。近期农情调度显示,粮食意向种植面积同比增加。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对接,及早将相关资金拨付到县到乡,加强政策和市场信息宣传,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三要保障农资供应。春耕春管是农资购销高峰期,农资供应总体有保障,但磷肥、早稻种子供应偏紧。各地要加强供需情况监测调度,积极协调推动解决农资生产流通中的困难问题,搞好种子、化肥、农药等调剂调运,确保及时到村到店到户,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抓好耕种机械检修和作业服务,满足春耕生产需要。

  三、坚持不懈抓好生猪等重要畜产品稳产保供

  目前,能繁母猪存栏已恢复到2017年的94.1%,但猪肉产量还没有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牛羊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市场供应压力仍然较大。要毫不放松抓好生产,确保畜产品稳定供应。一要坚决完成生猪生产恢复目标。各地要对标对表承诺的目标任务,全面落实省负总责要求,紧盯进度较慢的县市和中小养殖户,持续推动养殖用地、抵押贷款、环评审批等政策落地见效,稳住生猪生产恢复势头,确保生猪产能如期恢复。我部正在研究建立生猪产能储备制度,各地也要积极探索,聚焦大县大场和能繁母猪,进一步完善调控措施,防止出现新的大起大落。二要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牛羊生产周期长、产业基础薄弱,“十四五”期间我部将启动实施牛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推动出台基础母畜扩群增量等扶持政策,补上良种、饲草料等短板,推进牛羊产业产加销一体化。三要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冬春季节是动物疫病高发期,防控这根弦务必始终绷紧。要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强化监测排查,严格产地检疫、调运、屠宰和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监管,落实规模养殖场户和屠宰场疫病自检、报告等制度,稳步推进分区防控,坚决防止疫情反弹。统筹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

  四、扎实有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今年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建设任务已提前下达,各地要统筹安排、抓紧行动,按时保质完成。一要加快任务分解落地。及时将年度建设任务逐级分解到县,尽快落实到具体项目,提前做好规划设计、审批等前期工作,投资一到,工程就立即开工。南方地区要抓住春播前农田建设的关键时期,抓紧启动一批项目。二要多方筹集资金投入。各地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增加投入,并在土地出让收益、专项债等方面多想办法,探索金融信贷参与、业主自筹自建等多种模式,多管齐下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需要。三要强化建设质量监督管控。我部即将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各地要建立健全配套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明确质量管理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强化监测监管,确保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建设目标。

  同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安排,全力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推动打好种业翻身仗迈出实质性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富民乡村产业,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内容系2021年3月2日在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扭住要害不放松 藏粮于地开新局

扭住要害不放松 藏粮于地开新局

?  年度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中央补助资金超1000亿元;印发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绘就今后10年农田建设蓝图;编制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统筹谋划未来5年如何抓好黑土地保护这件大事;在耕地退化区域开展综合治理,探索解决土壤酸化和盐碱地问题……“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工作交上了一张亮眼答卷。

  特殊之年,粮稳国安。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小康建成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抓好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各项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为此,农业农村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扭住耕地这个要害,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有力支撑作用。

  部署实施1亿亩新建任务,推动农田建设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高标准农田功不可没。相较于一般农田,高标准农田具有耕地质量高、资源利用效率高、抗灾能力高、产出能力高的优势和特点,是耕地中的精品,是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举措,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现实最优解。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2021年,全国将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首先得确保建设资金跟得上。

  2021年中央补助资金约1008亿元,积极引导各地拓宽资金渠道。2021年1-10月,省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投入279.07亿元,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投入122.94亿元。

  在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上,一些地方的做法可圈可点。山东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涉农资金整合的约束性任务,2021年财政亩均投资达1500元以上。湖南省指导各地充分利用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等政策,加强同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入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农民主动筹资投劳,撬动金融资本、地方债券和社会资本投入达9亿元以上。

  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高标准农田亩均投入实现不断增长。今年,江苏省南通市通过鼓励县级政府申报发行债券,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由1750元/亩提高到2500元/亩,再提高到3500元/亩。

  真金白银投,还要扎实推进干。从年初到年尾,农业农村部先后召开高标准农田建设视频会和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同时配合筹备国务院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通过一次次高规格会议,不断部署和推动各地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与此同时,通过按月调度、定期通报,采取派工作组、电话约谈、短信提醒等方式,对建设进展偏慢地区开展督导。

  今年1-10月,全国新建高标准农田8083万亩,完成高效节水灌溉2192万亩,分别占年度任务量的80.8%和146%,为完成2021年建设1亿亩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乘势而上谋新篇。今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1.05亿亩;到2030年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2.8亿亩,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一般应逐步达到3000元左右,为今后十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明确了目标任务、“时间表”和“施工图”。

  建设质量是高标准农田的“生命线”。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质量“回头看”,全面排查项目设计、建设、管护等质量风险。同时,印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试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办法》,确保建一块、成一块,长期发挥作用,构建数量质量并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格局。

  重大工程还需久久为功。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组织实施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快构建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农田建设规划体系。落实年度建设任务,2022年计划完成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域示范,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建设模式,形成一批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守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一两土二两油,插根筷子也发芽。”肥沃的东北黑土地珍贵而稀少,被喻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以黑土耕地为主的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最可持续的粮食稳定增产地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其中,东北四省区合计增产达188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70.3%。

  “我家黑土地用的是保护性耕作技术,这项技术蓄水保墒效果明显,不怕高温少雨天,玉米长得粗壮又整齐。”这是吉林省榆树市种粮大户李艳红今年粮食丰收的秘密,她总结说,“要丰收,首先得养好黑土地。”

  养好黑土地,关键在保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的:“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今年初印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目标既定,一系列举措在全年陆续落地。

  ——编制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东北黑土地保护工作明确了今后5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任务。

  ——筹备召开国务院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现场会。6月4日,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召开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现场会,动员部署落实《实施方案》,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对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建立黑土地保护工作推进机制。9月29日,推动成立农业农村部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推进领导小组,副部长张桃林任组长。

  ——统筹资金项目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思路,推动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统筹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指导各地出台黑土地保护实施方案。10月11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推动落实会。

  这些举措既是对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重要指示精神的细化落实,也是国家层面对黑土地保护给出的真招实招。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扎实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政策项目衔接配合,完善项目实施的监督考核,压实地方责任,确保完成年度目标和“十四五”期间1亿亩黑土地保护任务。

  打出耕地保护组合拳,守住数量和质量“双红线”

  今年,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汪岗镇的陈庙河村万亩水田从“薄地”变成了“良田”。该镇党委书记邓爱萍介绍,以前这一片田是土壤酸化地,耕层浅薄、肥力较低,水稻产量低下。如今,通过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实施深耕松土、秸秆还田等农艺措施,种植早晚两季水稻的产量增幅达13%以上。

  昔日退化耕地,今朝成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得益于农业农村部开展的退化耕地治理试点项目,这样的变化正在全国许多地方发生。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在江苏等13个省(区、市)耕地土壤酸化问题突出的重点县开展综合治理试验示范200万亩,在河北等8省(区)开展轻、中度盐碱耕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80万亩,推动建设200个集中连片综合示范区,强化项目辐射带动。

  提升耕地质量,首先要摸清耕地质量状况,加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为此,农业农村部不断完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现已建成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1344个,指导地方建成监测网点1.8万个,形成“合纵连横”的监测网络。同时,统筹开展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年度变更调查评价与补充耕地质量评价试点工作。

  保护耕地,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需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强化耕地保护与管控。对此,农业农村部开展18亿亩耕地红线专题研究,联合自然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印发《关于开展“十三五”时期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的通知》,落实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积极推动出台《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完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等管控政策措施。

  今年,农业农村部还积极利用外资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拓展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目前,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贷赠款项目3个,利用外资3.8亿多美元。

  新征程,新目标。2022年,农田建设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落实《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和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耕地质量保护,充分发挥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作用。

标签:建设   农田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