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场老板到种粮大王(从沙漠绿洲里萌生的新业态故事)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从沙场老板到种粮大王(从沙漠绿洲里萌生的新业态故事),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从沙场老板到种粮大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从沙漠绿洲里萌生的新业态故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从沙场老板到种粮大王

2、从沙漠绿洲里萌生的新业态故事

3、从河北种粮大户退地现象看适度规模经营

从沙场老板到种粮大王

从沙场老板到种粮大王

图为黄财文(右)和妻子、儿子在操作无人机为水稻防治病虫害。

前段时间,在湖南省资兴市唐洞街道,大王寨村的“种粮大王”黄财文正忙着将烘干后的中稻销往深圳。“产品不愁销,还没插秧稻谷就被深圳的米粉厂预订完了。”站在自家的家庭农场里,望着丰收的景象,黄财文喜笑颜开。

从昔日挖沙子到如今种稻子,从以前开办沙场到2014年创办农场,从放弃百万工厂到投身开荒垦地事业,黄财文完成了人生一个跨越性的精彩蝶变。

正是他,将自家农场创办成“湖南省示范性家庭农场”;正是他,带领乡邻纷纷创办家庭农场,带富一方经济,如今,资兴已有52家入选“湖南万名家庭农场”;正是有了千万个“黄财文”,湖南从2014年启动的“三个百千万工程”得以疾速推进,培育扶持的万户家庭农场得以蓬勃发展。

能人返乡当农民抛荒地里“刨黄金”

资兴因东江湖而闻名,是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但游客慕名从城区到库区旅游,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唐洞街道大王寨村就位于资兴市城郊的中间地带,交通便捷,风景宜人,大王寨村距离资兴市区仅10公里,境内还有独特的丹霞地貌和百里程江风光,客观地说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

然而,客观有前景,主观无干劲。几年前,村里的青壮年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或经商,老弱病残留守村庄,导致田地日渐荒芜。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的抛荒,大王寨村面临着人才不足、发展乏力的困境。

大王寨村成了旅游景区的遗忘地带?靠什么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机会来了,2014年初,湖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重点突出实施“三个百千万工程”,其中包括培育发展万个家庭农场。当地政府顺势而为,经过调研摸底,决定吸引能人回乡创业,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以培育扶持家庭农场来带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黄财文成为接到当地政府橄榄枝的第一批人之一。黄财文早年外出创业,在郴州等地开办沙场,通过努力积累了百万资产,在城里安家。但每次一回到老家,看到残垣断壁与荒芜的田地时,黄财文都感到无比心痛。村里的长辈也多次跟他说:“财文啊,你在外开了几百万的工厂,能不能回家乡做点事,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啊?”

“你脑壳有问题吧?不到城里过潇洒日子,挣了几百万还回来当农民。”许多朋友力劝他别回老家“蹚浑水”。黄财文的父亲黄光欧是个老村干部,很理解与支持儿子。“虽说办厂赚钱,但钱都留在城里,农村啥都没落下。你的根在这里,就有责任为乡村作贡献。”

经过一番考虑,在对政策分析和市场前景进行研判后,黄财文决定“放弃沙场转战农场”。2014年,黄财文将经营红火的企业转手,举家迁回农村老家,并流转了300亩抛荒土地。“这方土地养育我成人,我应该为村里的发展做点贡献。只要选对路子,荒芜的土地也能结出致富的果实。”黄财文说。

然而,万事开头难,开荒垦地成了第一道难关。“起初荒地里处处是厚厚的草,有的地方柴草有一层楼高,挖掘机都进不来,我们重新修路、架桥、开水渠,不仅投入大,而且劳心劳力,那段时间可以说是苦不堪言。”黄财文的妻子兰红霞告诉记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让自己从“门外汉”到内行人,黄财文到湖南农业大学等地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刻苦钻研农业种养技术和农业管理知识。家庭农场得靠一家人苦心经营,他和妻子、儿子都到长沙学习无人机操控技术,都顺利拿到了植保无人机操作证书。

2015年,黄财文早早整理好土地,用200亩地种植优质水稻,100亩套种麒麟西瓜、豆角、甜玉米、马铃薯等绿色果蔬,当年喜获丰收。由于是生态种植,并通过订单销售和电商推销,产品供不应求,效益可观,黄财文从抛荒地里刨出了“第一桶金”。

初战告捷的黄财文乘势而上,成立了“资兴市窑上财文家庭农场”,建设了10吨级冷库,创办了资兴市最大的稻谷烘干中心,牵头成立了资兴市稻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大王寨周边的鹿桥、镜塘和三都蔬菜村等地流转2000余亩稻田种植水稻。

发展到如今,黄财文的家庭农场从单一的水稻种植发展成综合种养。除了水稻种植之外,农场还种植油菜、蔬菜、药材,还发展养鱼,保持产品多样化;加上生态种养,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家庭农场发展起来了,乡村旅游热就带动起来了。每到夏末初秋时节,广东等地的游客慕名来到大王寨村,稻田一片金黄,不时有嬉戏觅食的鹭鸟飞过,周边的丹霞地貌绚丽多姿,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带动农场创业热帮富乡邻助振兴

在黄财文的带动下,大王寨村石板上、峡口组的10多户村民也流转了大量抛荒地,大面积种植甜玉米和优质水稻等,实现了增收致富。越来越多的抛荒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山更青了,土地更绿了,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

唐洞街道鹿桥村村民彭龙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彭龙之前一直在附近打零工,每年只有2-3万元的收入。彭龙也在黄财文的农场做过事,目睹了黄财文创办家庭农场之后发生的变化,于是彭龙决心开办农场,他流转了鹿桥村100多亩抛荒稻田种植水稻。黄财文在种植技术上经常指导彭龙,自家的机械设备也都提供给彭龙使用,还带着他一起闯市场做订单农业。在黄财文的带动下,今年彭龙又流转了400亩土地种植水稻,其中双季稻100亩,除去各项补贴,毛收入可达50万元以上。

在黄财文的带动下,目前唐洞街道共发展家庭农场20多家,生产经营红红火火。

为了让更多的“黄财文”在资兴市涌现,近年来,资兴市出台了《资兴市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强化金融信贷支持,优先安排建设用地,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该市支持家庭农场集群集聚发展,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电商、休闲旅游”等经营机制创新试点;制定示范家庭农场标准,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和评选,对认定为市(县)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的给予一定奖励。

截至2019年6月底,该市“农信担”共贷款62笔2568万元,全部用于支持家庭农场发展。今年8月,又举办了农村产业融合培训班,对全市规模较大的农场主进行培训,鼓励家庭农场依托种植养殖业发展休闲旅游,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农场效益。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鼓励下,资兴在外创业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办农场,本地村民也巧借资源优势经营农场。

资兴市黄草镇雷公仙村金矿资源丰富,曾经矿洞密布,村民廖邓胜早年间就在山上开金矿。随着东江湖保护工作的推进,资兴市从2005年起整顿雷公仙村内金矿,2008年关闭到位。眼看金矿关闭停业,廖邓胜也外出经商了一段时间。

2009年起,当地政府对雷公仙村昔日废矿经过治理后又填土造林,随着复绿工作的开展,雷公仙村的绿水青山又回来了。

在黄财文的带动下,廖邓胜瞄上了这些地,决心在山上开办家庭家场,种植茶叶。2015年,他在曾经的矿山上流转荒地,建起了200亩的高山茶场,当起了家庭农场主。缺资金,当地政府帮他申请创业贷款;缺技术,只要知道附近有相关培训,他就去参加。茶叶加工技术学到手后,成品茶和鲜叶相比,收益至少翻了一番。

随着东江湖旅游的日益火爆,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道教名山雷公仙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廖邓胜瞅准了商机,决定走农旅融合的路子。他今年给茶园修建了游步道,完善了茶叶加工厂的相关设施设备,发展茶园观光旅游,让游客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

2014年至2018年底,资兴市共发展家庭农场334家,其中有52家入选全省万名家庭农场。这334个家庭农场经营面积近6万亩,有5.4万亩是流转过来的土地,其中3.2万亩是抛荒地。不仅盘活了抛荒地,村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近万名村民在家庭农场务工,其中3011名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增收。

在黄财文的带动下,资兴家庭农场数量不断增多,经营能力持续增强,带富作用日益显现,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一支劲旅。

从沙漠绿洲里萌生的新业态故事

从沙漠绿洲里萌生的新业态故事

沙海辟通途,客从丝路来。新疆巴州若羌县地处沙漠边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悠久文化,也因为著名的楼兰古城被蒙上神秘的色彩。前不久,正值环沙漠铁路开通一周年,又逢端午假期,位于铁路沿线的若羌县迎来了旅游高峰,在这里萌发的新业态被更多人所体验和熟知。

近几年,若羌县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依托铁路交通红利,主动发展旅游、民宿等新业态。目前,若羌县共有2个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0家不同主题风格的特色民宿,初步健全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非遗文化如何借助新业态“活”起来?沙漠绿洲的新变化“新”在哪里?让我们从三位新业态从业者的故事中,揭开这片沙漠绿洲的神秘面纱。

“非遗+民宿”旅游:让游客贴身体验若羌文化

伴随着悠扬乐曲声,游客们手拉手跳起“麦西来甫”(维吾尔语:欢乐的歌舞聚会)……自沙漠铁路为外地游客来羌旅行打开便利之门,这幅画面便成了果勒吾斯塘村内若羌调民宿的日常。在这家民宿老板娘薛高飞看来,让游客“住”在传统文化里,她的民宿大有可为。

“我们邀请了民间艺人在表演,围观的村民和游客都觉得很好玩,大家就一起互动,跳起舞来。”回忆起热闹的端午假日,薛高飞激动的心情仍溢于言表,从以前苦苦等待游客到现在的客满为患,薛高飞感慨:“若羌旅游终于迎来了春天。”

若羌县的旅游景点里,有楼兰古城、罗布泊、米兰古城、阿尔金山等,在本地知名度一直很高,但过去因为交通限制,基本只有周围游客自驾过来。铁路交通的完善,让若羌文化优势具备了转变为了旅游经济的可能,与很多“疆一代”一样,薛高飞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入局文旅产业当中。

秉承对非遗文化的传承热情,在经营民宿初始,薛高飞便致力于借助若羌歌舞吸引游客。“若羌文化精髓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过去我们守望相助,现在通过歌舞拉近彼此的距离,将热情和真诚传递出去。”谈起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薛高飞认为这是她经营民宿的内在支撑。

“小长假里有一半游客是通过美团平台找来的,大家玩得很开心,也会在平台上帮忙推荐。”自从加入美团平台以来,薛高飞形容就像给他们打开了一扇大门,干起活来也更有劲头,“端午假期一天接待4、50人,挨个给大家制定旅游路线,希望他每位游客都能满意。”对于接下来的十一假期,薛高飞也满怀期待,“这段时间会提前准备,争取把更丰富的若羌表演带给游客。”

乡村民宿与非遗文化的成功结合,少不了当地政府的积极助力。薛高飞告诉记者,很多非遗传承人是若羌县铁干里克镇政府所联系,他们帮忙协调表演时间、准备演出服装。据该镇副镇长董志鹏介绍,楼兰还有很多特色地域文化,有的以唱为主,有的没有乐谱,民间艺人随即唱出日常生活,这些表演形式氛围热烈,未来可以成为当地民宿可持续挖掘的特色。

“农村程序员”线上卖枣:实现若羌枣跨越祖国东西

来过若羌县的游客,很多人会对若羌枣念念不忘。薛高飞的民宿店就建在枣园里,住店游客走时总会带上几兜。如今,顺应电商经济的势头,若羌枣也实现了从祖国西端到东端的跨越。带领枣农线上买枣的带头人里,舒春华就是其中之一,扎根若羌枣产业12年的他,早就从当初的外地人变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这句话被舒春华常挂嘴边,这也是驱使他辞去程序员工作,不远千里来到新疆打拼的原因。“新疆农民的朴实真诚很打动人,大家就奔着把枣种好、卖好一个念头做事,把若羌枣越做越大。”现在舒春华自称“中间人”,“既是农民和电商平台的中间人,也是农户和政府之间的中间人。对村民来说,要做的就是好好种枣,种得好有钱拿,在技术、资金、销路等对接方面,都交给舒春华打理。

若羌枣好种吗?舒春华的答案是不好种,但种好了,就有独一无二的优势。若羌县位于沙漠边缘,气候干燥、少雨,对若羌枣生长有挑战,但同时,当地的沙土地有利于枣树根系呼吸,还有得天独厚的天山雪水浇灌,让这里产出的地方枣能形成独特的口感。“要做到优质,就要在种植上费很多心思,但不管再费劲,只要种出来好枣,复购率都会很高。”

如今若羌枣带着“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标签入驻美团优选平台,线上销路打开了,释放的红利在生产端也有了显现。“头年冬天跟枣农订好种植量,第二年一股脑卖出去,单价也能提高不少。”舒春华粗略计算,加入线上平台以来,卖枣单价提高了至少百分之十,大家的种植热情更高了。

在若羌旅游的火热趋势下,舒春华打算除了继续做好若羌枣产业,还会把目光放在核桃、葡萄干、哈密瓜、西梅等经济作物上,“希望未来把更多优质产品的品质做出来,让更多游客能品尝到我们的地方特色。”舒春华说。

90后女外卖骑手:服务新业态的重要一环

铁路交通完善以来,对若羌县带来了哪些变化?常年穿梭在若羌街头的90后外卖骑手罗琴感受最明显。

“以前游客在高速路自驾到楼兰,现在坐火车花不到一半的时间就到了,安全快捷,沿途还能欣赏风景,街上的游客多了很多。”人多了,点单量就更多了。在罗琴送外卖的路上,经常碰到景区游客点单的情况,一来二去就萌生了给游客推荐景点、土特产品的想法。“最开始一天能碰到一两个游客,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一天基本都在景区打转,送个五、六十单不成问题,我就主动给他们推荐若羌红枣、西瓜、哈密瓜这些土特产,很多游客都很感兴趣。”现在罗琴已经成了在景区兼职导游的名人。

在交通优势的带动下,家乡的经济发展也有了质的飞跃。罗琴告诉记者,这几年跑外卖的经历中,她见证了许多新业态在若羌县的“落户”过程。“以前我们只在外地喝过奶茶,现在大街上开了几家奶茶店,手机点单在家就能喝到,还有烧烤店,都慢慢做起来了。”罗琴还专门算过一笔账,最多时她和同事一天能送出去400多杯外卖奶茶。

回忆起一路见证若羌县发展的转变,罗琴的感受很深刻。地理位置上,若羌县北倚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靠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因交通不便被称为南疆“口袋底”。这些年,交通环境逐渐改善。“2021年,尉若高速通车,2022年,环沙漠铁路全线贯通。”这些工程和日期,都刻在罗琴的脑子里。“要想富,先修路,这两年里,街头巷尾开了很多特色小店,我才有机会做外卖这一行,时间灵活,还能赚钱。”目前罗琴一个月能赚7、8000元,把家里的地托管出去,农忙的时候回去帮忙也能协调开时间,两头都不耽误。

现在若羌县共有二十几名美团外卖骑手,他们穿梭在若羌县主城区的大街小巷,忙着服务本地人和游客,成为支撑新业态走稳走远的重要支撑。罗琴说,身边有不少人跟她说过也想加入这一行,“发展好了,其实不管干啥都能赚到钱。”罗琴这么回应。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诗麟

从河北种粮大户退地现象看适度规模经营

从河北种粮大户退地现象看适度规模经营

资料图

河北省南和县西三关村的王密枝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流转了周边乡亲的4300亩土地。就在两个月前,他按每亩500元的价格支付了下一季度的地租。

相比2014年每亩600元的租金,每亩减少了100元,总共少支付了40多万元。然而,他却没有丝毫轻松的感觉,相反,算算成本和收入,心头的压力更大了。

近两年来,受市场行情的影响,像王密枝这样时刻感受到压力的规模经营者并不在少数,一些合作社或种粮大户难以承受,使得毁约退地现象时有发生。从当初豪情万丈地肆意扩张,到现在受市场行情影响逐步缩减,单从经济规律角度看也是回归理性的表现。

多大规模才是适度?怎么种地才有账可算?让我们来听听“征战”在种粮一线的先行者们的心声。

利润缩减让退地成为无奈的选择

“我们村周边的刘庄、郑庄等几个村,原本将土地流转给了一家企业,可今年这个企业拿不出地租,想退地群众又不同意,现在镇领导正发愁呢。”王密枝告诉记者,这家外地的企业,当时拿着流转土地合同去找资金,但没成功,导致支付不起下季地租。而拿不到地租的农民反过来不让这家企业收上季的作物,镇里多次协调,目前还没有结果。

其实王密枝也有退地的打算,只是当时签了13年的合同,而他又是当地人,乡里乡亲的,想退不好退。镇领导也跟他谈过,让他要坚持下去。

说句坚持容易,真正经营起来却有着很多现实的问题。去年秋收,王密枝收获了2000吨玉米,这么多的玉米没处存放,赶上当时连续多日阴天,最后只好降价卖掉,带轴每斤只卖到了5毛钱,算起来损失高达150万以上。“去年这个时候,根本没时间接受采访,正发愁呢。”

“挣不到钱,负担不起地租,周边村很多流转的土地都退了。”南和县农飞农作物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献辉告诉记者,大部分是因为规模过大造成综合成本过高以致难以盈利。

李献辉分析,规模种植有利于使用大型机械、推广新技术、节省农资成本等,但这些都难以化解管理粗放和市场行情带来的风险。

“规模大了,风险就上来了。”保定市徐水区忠惠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马海涛也有着同样的看法,“小农户的经营方式,‘船小好掉头’。而我们这么大的规模,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就更大,尤其是市场风险。”

忠惠合作社流转土地最高时达到上万亩,并组建公司在新三板上了市。整个徐水区在“忠惠”的带动下,土地开始大规模流转,地租从刚开始每亩600元涨到现在1000元。社员土地本金日益成为“忠惠”一项沉重的负担。

去年玉米价格下调,忠惠合作社亏损高达400多万元。这对投入大、资金回笼周期长的种植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创。加上自然干旱导致成本上涨及部分管理问题,使得“忠惠”的经营运转雪上加霜,合作社已是步履维艰。

面对经营困境,“忠惠”已经着手缩减规模。但是因涉及到社员的切身利益以及大部分社员已经没有了种地的意愿,使得这一工作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流转大户各具特色的“自我救赎”

尽管面临着巨大压力,王密枝流转的4300亩土地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缩减。实际上,并不是王密枝有高超的种植技术或管理能力,而是他有自己的化解之道。

除了流转土地当“地主”,王密枝另一个主产业是面粉厂。他的面粉厂敞开生产的话一天可消耗小麦200吨,一年就是7万多吨,也就是可消化掉14万亩的小麦。自己种自己用,左口袋出右口袋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而谈到玉米行情,因为有了去年的遭遇,他今年下定决心上马了一套烘干塔设备,配套下来花了将近300万。“这钱花得值,否则的话还是没法弄,不烘干还得坏。”王密枝说,今年不但不用降价卖,而且还对外加工挣了一笔加工费。

不仅如此,王密枝今年还拿出1000亩土地以套作形式种植了储备林,包括法桐、国槐、白腊等品种。“树苗10元/株,5年后60元/株,每亩70株,保守计算每亩效益可达7万元。”王密枝告诉记者。

比起王密枝,农飞合作社负责人李献辉的产业链更是完美。他依托多年经营的农哥乐种子公司,走的是一条育种繁种产加销订单生产之路。

“现在我的主要种子包括郯麦98、烟农836等,每亩产量可达到1200斤,价格比普通小麦高1毛钱。”李献辉的小算盘打得是相当精明。他现在自有土地1500亩,主要用来育种繁种,销售对象包括合作社社员的4000亩土地以及种子公司客户。为进一步提高效益,今年又跟山东一家合作社签订了协议,分出600亩地为其生产淀粉玉米,每斤售价比普通玉米高0.15元。

“引导种粮大户适当缩减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河北省委党校教授张宏升,目前在南和县挂职常委。

他介绍说,受市场不利行情的严重冲击,近两年,南和县粮食种植大户连续遭遇亏损,出现增产减效的现象。为此,政府组织种粮大户到山东、河南等地参观学习,引导种粮大户选定优良品种,提高管理水平素质,拓宽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和举措。

“适度规模”才是种粮效益保障

土地规模经营是吸引新农民的关键要素。对于许多种植大户来说,选择种地,就是看好规模效益。不过,规模经营究竟多大规模合适?是多多益善,还是量力而行?

“如果管理和销售跟不上,规模大了肯定赔钱。管理好了200亩比1000亩效益还要好。”沙河市万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召科如是说。他最初也是计划快速扩张,但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放慢了脚步,至今也只流转了600亩土地,由于管理精细发展稳建,这两年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有良种还要有良方。多年经营种子的李献辉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种粮食跟其他行业不同,时间节点很关键。比如浇地,播种时要几天内全部浇完,否则就影响出苗效果。而规模过大时往往会出现机井、水泵等配套设施跟不上,最终会反应到产量上。

他介绍说,邻村有家合作社,流转了几千亩地,根本管不过来,有时候草比苗还要高,去年产量每斤只有300~600元,加上行情的下行,怎么能不赔钱?

李献辉的农飞合作社有个叫李台翔的农民,只流转了90亩地,一年两季,自己干活,从不雇工,每年收入稳定。他认为这一规模比较好,多了风险大;小了收入不划算。

来自农业部的调查数据显示,以家庭为单位,以粮食生产为例,一年两熟地区户均耕种50~60亩,一年一熟地区100~120亩时,各种资源配置效率最高,也适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和农情。

“土地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适度是关键。”张宏升告诉记者,土地经营规模过大会影响土地产出率和农民就业,不利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因此,无论是农民自身还是企业,要充分考虑自然经济条件、生产费用成本、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流转土地规模。

标签:农场   土地   家庭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2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