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底线,三农改革方能行稳致远(坚守禁烧一线的“拼命三郎”)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坚守底线,三农改革方能行稳致远(坚守禁烧一线的“拼命三郎”),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坚守底线,三农改革方能行稳致远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坚守禁烧一线的“拼命三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坚守底线,三农改革方能行稳致远

2、坚守禁烧一线的“拼命三郎”

3、坚守耕地保护红线

4、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坚守底线,三农改革方能行稳致远

坚守底线,三农改革方能行稳致远

资料图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三条底线”,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稳中求进;要求改革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弯不要拐得过大过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打实的事情,不能虚功冒进,唯有如此,才能行稳致远、步步深入。

新的一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发力。这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强了顶层设计,不仅对改革方向、目标、路径作出部署,还明确了改革的底线边框,要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三条底线”。“底线”要求的提出,确保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会出现大的颠覆性错误。

坚守“三条底线”,是由国情、农情和改革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国情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必须与宏观经济一道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农情上,我国农业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既有与整体经济同样存在的相似困难与问题,也有因区域环境和发展差异导致的各种不同问题,同样是调结构、转方式、改机制,但不必强调整齐划一、齐头并进,而要分门别类、分步推进。

这样的国情、农情,决定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普遍性与实践性结合起来。一方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按照顶层设计的方向与目标推进,不能偏离正确轨道;另一方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只是调结构,还要转方式、改机制,有很强的改革创新要求,这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步调、速度、过程、规模等问题上,因地制宜、因时而谋,把解决当下问题与实现长远目标统一。为了确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探索突破,就需要划定边框,明确底线。

明确了粮食产能、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三条底线”,就要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稳中求进。确保粮食产能不降低,就是首先在粮食问题上不能有半点闪失,尤其在当前的结构调整中不能搞成简单地调减粮食,宁可把风险打得高一点。

同时,要与时俱进地树立大粮食观,把粮食安全不仅建立在产量、数量和投入上,还要建立在品种、质量和效益上,通过科技投入、地力培育和绿色发展确保土地产能,确保需要的时候能产得出、产得好。

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就要求改革必须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同时,要处理好改革有风险、不改革风险会累积的关系,看准了就要大胆地改,提高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农民持续增收这个基本立足点,城乡差距只能缩小填平,不能重新拉大。

确保农村稳定不出问题,就要求改革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农民承受力,弯不要拐得过大过急。改得好不好,市场说了算;改不改得动,农民说了算。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打实的事情,不能虚功冒进。农稳天下安,农富国才富。这些年农业农村稳定向好,根本原因就是党中央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始终坚持从“三农”实际出发,稳打稳扎,稳步推进。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坚守“底线”,确保行稳致远、步步深入。

坚守禁烧一线的“拼命三郎”

坚守禁烧一线的“拼命三郎”

“虽然‘三夏’结束了,但咱们绝不能松懈,要严防死守,坚持巡逻,站好禁烧最后一道岗。”6月26日下午1点,烈日高悬,田地中的温度已超过35℃,但在封丘县潘店镇蔡顶村的地头,该镇蔡顶站站长孙自权依然坚守在“三夏”一线,指挥着秸秆禁烧工作。

今年46岁的孙自权,是一个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党员,先后担任过9年村支书。在今年的秸秆禁烧工作中,被镇里安排到蔡顶站任站长,协助镇里做好“三夏”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

“从5月下旬开始,老孙基本上就没有离开过田间地头。早晨5点就起床,一直要轮换巡查到晚上12点以后,一日三餐都是在路边随便吃点。不要说休息了,连家都难得回一次。”该镇人大主席刘书强说,从麦收开始,孙自权就一直坚守在麦田里,一家一户地盯紧看牢,一块地一块地严防死守。

孙自权所在的蔡顶站,共有7个村8300多亩地,主要以种植小麦为主。由于辖区内田间小路、弯路较多,秸秆禁烧工作难度较大,历年来都是潘店镇禁烧防火的重点区域。为保证站区内“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三夏”禁烧开始前,孙自权就带着站区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实地了解麦田面积、地块分布,勘测巡逻路线、安排值勤站点、部署防火机械,做实禁烧基础工作。

面积大,人员少,任务重。禁烧初期,孙自权深知仅靠几个镇村干部是不可能完成秸秆禁烧任务的,还要充分发动党员群众,尤其是村内“五老”人员的积极作用。他带领工作人员挨家发放禁烧明白纸、逐户签订禁烧承诺书、登门宣传禁烧政策。先后发放明白纸1700多张、签订学生承诺书620余份,悬挂条幅42条,粘贴标语160条。

6月5日,孙自权64岁的老父亲,得了脑梗塞,已被转往市里医院医治。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家纷纷劝说孙自权赶快到医院去。但他却说:“再等等吧,现在正是禁烧的关键时期,全员上岗、24小时值班,他们都未离开过自己的工作岗位,我就更不能离开了。”尽管没空去探望生病的父亲,可孙自权每天有时间就打电话和父亲聊聊天,安慰父亲好好养病,等禁烧工作一结束,立马去市里陪床。

为了打赢秸秆禁烧这场硬仗,孙自权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而是带领全站党员干部克服多种困难,冲在禁烧一线。目前,他所负责的7个行政村8300多亩耕地,夏种已基本结束,全站禁烧始终控制在“零火点”。

孙自权坚定地告诉记者:“秸秆禁烧是政治任务,也是关系群众民生安全的大事。只要有我在,站上的7个村就绝对不能冒一股烟、着一把火。”

坚守耕地保护红线

坚守耕地保护红线

应抓住消费升级的机遇,助推农业产业绿色转型,同步提升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解决耕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难以协同的问题,从而切实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

自然资源部日前称,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耕地净增130万亩,是继2021年全国耕地总量净增后第二年实现净增加。这表明我国实行的由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组成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已在耕地数量保护上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针对耕地保护实践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中央和地方层面不断提升制度供给能力,政策文件出台速度加快,制度创新逐渐增多。快速、精准的制度供给为遏制耕地保护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但还要从治理层面发力,保证制度高效落实。

目前,耕地保护治理工具不断完善,已构建起耕地保护“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治理闭环。强化了事前治理,如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确保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决策部署的源头“长牙齿”。同时,利用先进技术,加大耕地保护事中治理,如通过提高卫片执法的及时性和精确性,有效制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此外,通过提升耕地保护事后治理的公开性,如对耕地保护督察发现的违法违规重大典型问题公开通报,以发挥警示作用,督促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依法依规管理保护耕地。从制度层面和治理层面不断硬化约束,依托先进的耕地监测技术,我国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保护红线既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上的。近年来,我国对耕地质量保护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通过实施项目、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耕地保护补偿激励资金等支持政策,激励农户产生耕地质量生态保护行为。但由于难以精确监测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耕地保护补偿政策的效果较为有限。因此,亟需以技术优化升级为耕地保护精准补偿奠定基础。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设立2.8万个各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基本覆盖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和种植制度,这表明耕地质量监测基本网络初步建立。可以预见,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未来将逐步发展完善。因此,可以基于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提供的信息,衡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效果,进而以保护效果为依据支付耕地保护补偿资金,以发挥财政资金在耕地保护上的最大效益。

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中数量、质量、生态保护具有协同效应,耕地生态保护可以同步提升耕地质量和产能,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过于看重耕地短期经济价值的理念和行为,可能导致耕地生态恶化,甚至破坏耕地的生产功能。如何兼顾效率与可持续性成为耕地生态保护亟待突破的难题。实践中,一些地方在政府、市场、社会、村集体等多方主体合力下,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提升产业层级等途径,实现了耕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使农户能从耕地生态保护中受益,激发了农户保护耕地生态的内生动力。随着人们对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日益上升,市场将成为耕地生态保护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应抓住消费升级的机遇,助推农业产业绿色转型,同步提升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解决耕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难以协同的问题,从而切实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郭 珍)

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向纵深推进,但由于发展条件和能力的差异,也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当前,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补齐农村这块短板。广大农村居民能否同步实现小康,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资料图

还需要看到的是,我国是一个拥有近6亿农村常住人口、城乡区域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大国。长期以来,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是短腿和薄弱环节。

党的十九大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重要部署。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弥补农村现代化这一薄弱环节,下大力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充分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一)

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同样是20个字的要求,但有几个方面已经根据新情况进行了调整,更好地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原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要求我们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

乡村振兴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因为只有农村产业振兴了,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

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首先,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

(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当前,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农村科技服务力量薄弱,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已经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

我国农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仅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更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3%至6%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青年人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

要全面振兴乡村,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同时,要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农村干部、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首先,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将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也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其次,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此外,还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调整农业补贴方式,增强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提高农业补贴的效能;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标签:耕地   农业   保护   农村   改革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