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土”资源 放大“特”优势 昆明做好“土特产”文章(深挖大豆良种增产潜力)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深挖“土”资源 放大“特”优势 昆明做好“土特产”文章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深挖大豆良种增产潜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深挖“土”资源 放大“特”优势 昆明做好“土特产”文章 ♂
深挖“土”资源 放大“特”优势 昆明做好“土特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近年来,昆明市各县(市、区)都在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衍生“产”的链接。
提高“土特产”核心竞争力?
地理标志,是特定地域产品质量和信誉的“身份证”,也是国际市场接受的产品“经济护照”。东川面条、撒坝火腿、富民杨梅……这些都是昆明知名地理标志产品,这也代表着它们是受市场认可的昆明“土特产”。
现在很多地方种植杨梅,但富民县罗免镇的“飞机果”杨梅的价格却是普通杨梅的6倍,并且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出产“飞机果”杨梅的罗免镇小甸村过去家家户户种植杨梅,但卖不出好价钱。2022年初,小甸村改变思路,不再追求种植规模,而是注重种植精品。在科学化、精细化的培育管理下,杨梅产值由原来每亩1600元增加至每亩3600元。现在,罗免“飞机果”杨梅在全国畅销,甚至卖到了国外。
为探索“遍游宜良山水,带走宜良味道”的旅游联动效应,宜良县委、县政府以实现“农特产品走出去,经济效益跟进来”为目标,以打造“七彩梦乡 宜品良铺”、推进“后备箱”计划为主线,积极打造“一乡(村)一品”,大力培育包装本土特色产品,拓展延伸宜良农特产品产业链。“七彩梦乡 宜品良铺”按照“七个一”工作思路打造,即打造一个特色品牌、主推一批农特产品、组建一个产业联盟、开设一批特色店铺、推出一批特产礼包、培养一批电商队伍、抓好一个主题宣传,主打“花、果、茶、鸭”宜良特色产品,通过“线上+线下+专营”的销售模式,努力让更多游客“走进来”、更多产品“带出去”。
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东川区着力念好“培”字经,全力培育市场主体、培树特色品牌,聚焦东川大洋芋、早熟大蒜等进行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念好“改”字经,做好设施改善和农村改革工作;念好“调”字经,全力调优结构、调大规模,打造小而特、特而优、优而强的特色农业产业。
此外,石林乳饼、圭山山羊、禄劝撒坝猪、谷律花椒、寻甸肉牛等被收录在昆明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名录中的特色农产品也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进一步做大做强。
把“土特产”培育成大产业?
近年来,昆明市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整合资源,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把“小特产”“土特产”培育成大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昆明打造一批跨县成链的优势产业集群、独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促进200个省级产业基地提质增效,巩固提升云烟、云花、云茶、云药、云菜、云果、云胶、云糖等“云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并以花卉、蔬菜(食用菌)、高端水果等为重点,推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
目前,昆明成为全国蔬菜“南菜北运”“西菜东调”外销出口蔬菜的优势生产区,蔬菜畅销国内大中城市、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以滇池金线鲃、昆明裂腹鱼、鲑鳟鱼为代表的土著、优质鱼类品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以呈贡宝珠梨、富民苹果、石林人参果为代表的特色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宜良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东川区、寻甸县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产地初加工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深挖大豆良种增产潜力 ♂
深挖大豆良种增产潜力在日前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今年,农业农村部将瞄准“两扩两提”,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品质,力争新增大豆油料面积1000万亩以上。
提高大豆油料自给率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重要内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加力扩种大豆油料”作为主要任务之一。自去年国家启动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以来,大豆油料扩种取得了明显成效,种植面积、产量均明显增加。据统计,2022年,我国大豆面积达到1.54亿亩,增加2743万亩,产量首次迈上2000万吨台阶;油菜籽面积达到1.09亿亩,比上年增加近400万亩,产量达到1553万吨,增产81万吨。今年,农业农村部多措并举推动大豆油料提产增效。
深挖良种增产潜力,是提高单产实现增产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大豆油料科研育种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大量优异种质资源,品种选育步伐加快,品种类型渐趋多样化,尤其在品种提升方面成效显著。现有品种基本可以保障当前扩种需求。”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信表示,目前,我国已保存的大豆、油菜、花生资源均位居世界前列。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推出了一批高产优质专用的突破性品种。在年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的品种中,高油和高蛋白大豆品种占比达到41%,油菜品种实现全部“双低”化,已育成抗倒宜机品种和抗根肿病品种,花生已培育出高产高油高油酸品种。
“为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大豆油料育种工作还需长短结合、分类推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刘信表示,后续大豆油料品种将加强优异种质资源鉴定利用,加快优良品种选育,严格品种审定登记保护,建立健全大豆油料品种展示示范网络,在适宜生态区开展优良品种技术集成和示范,编制发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加大大豆油料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启动实施重大品种推广后补助政策试点,促进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
除进行良种推广之外,潘文博表示,今年农业农村部将综合施策,组织开展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制定《大豆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全链条、全环节查找分析短板弱项,全面建立行政领导和领衔专家包保机制,聚焦100个大豆重点县,围绕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一县一策”综合性解决方案,整建制推进大豆单产提升,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高产竞赛,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力争今年全国大豆亩产提高5公斤。
为了千方百计稳定大豆面积,力争今年大豆油料产量有所提升。潘文博表示,今年将用好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年初已明确了各省区市的大豆油料生产目标任务,首次按照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严格考核,对大豆油料面积或产量增幅靠前的省份在考核中予以加分奖励。
由于前期大豆市场价格、比较效益双双走低,农民种豆积极性和种豆意愿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为稳定今年大豆生产,统筹考虑大豆市场供需形势、比较效益和农民种植意愿等因素,国家及时出台了一揽子支持大豆生产的政策措施,形成了补贴、保险、收储协同发力的政策“组合拳”。各部门加快落实,各地也拿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如黑龙江已经明确大豆生产者补贴每亩达到350元以上,内蒙古将大豆、玉米补贴差额扩大到260元以上,这些都释放了明确的信号,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种豆积极性。
最新的农情调度情况显示,农民种豆意愿有所回升,扭转了前期可能下滑的趋势,全国大豆意向种植面积稳中略增,其中东北净作大豆基本稳定,黄淮海、西北、西南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去年实施了1500多万亩,今年在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将增加500万亩达到2000万亩。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强化政策宣传解读,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精细开展指导服务,发挥好规模经营主体的作用,推动意向面积落实到田,推动关键技术落实到位,确保完成今年大豆油料的扩种任务。”潘文博说。
深挖科乐收(CLAAS)新品MARKANT650小方捆 ♂
深挖科乐收(CLAAS)新品MARKANT650小方捆(知谷APP独家报道)2015年青岛全国展科乐收新品MARKANT650小方捆隆重亮相青岛国际博览中心,这款产品未经推出就已被业内人士揣测,如今终于揭开神秘面纱,请随记者一起深挖此款新品。
新品MARKANT650小方捆,外形小巧精致,据记者了解,改款机型捡拾宽度为1.85米,草捆尺寸为0.46米宽,0.36米高,长度可调范围为0.4到1.1米。
经过改进的捡拾弹尺和稳定的作物流,保证了较高的吞吐量和作业效率,经过改进的双指拨叉及其位置,使喂入量大大提升。结构优化的成捆室及成捆活塞,可获得更加规律的草捆形状和更高的草捆密度。新增喂入底板的圆形小孔,减少了草捆杂质,草捆含土量降低。
此款小方捆可用于捡拾玉米秸秆,小麦秸秆,苜蓿和牧草等多种作物。
更为关键的是,该新产品是由国外专业设计团队根据中国实际地况设计研发,在科乐收金亿工厂实现本土生产的第一款产品,对科乐收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深挖麦收减损增产潜力 ♂
深挖麦收减损增产潜力?
?
收割机在山东省青岛平度市南村镇桑园村的麦田里收割小麦。6月12日,青岛平度市开展了以“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为主题的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助力夏粮增产丰收。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
六月,大江南北,麦浪滚滚、机声隆隆,一台台收割机在金色的麦田里穿梭忙碌着作业,一垄垄麦穗顺着传送带快速进入收割机宽大的肚子里,变成金黄的麦粒。
目前,我国小麦基本实现机械化收割,但受收获时间选择不精准、田间作业条件复杂、精细化收割水平低等多种因素制约,小麦机收环节仍然存在跑粮、漏粮、漏割等现象。多位业内权威人士认为,当前我国亟待确立“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着力推进小麦精细化收割,减少田间地头收获损耗,确保夏粮颗粒归仓,为全年粮食丰收夯实基础。
机收减损确保颗粒归仓
河南南阳市唐河县桐寨铺镇秋观庄村的农机手李宇飞正驾驶着小麦收割机在商丘市收割小麦。李宇飞说,他从事跨区麦收已有10多年时间了。近两年为了降低机收损失,他每天在收割前都会认真检修调试机具,收割时尽量控制好速度,尽可能降低损失率,能为客户多挽回一斤是一斤。
随着我国农机化水平的提升,我国小麦机收水平于2021年已经达到97.49%,是三大主粮作物中机收水平最高的,但受机具、农机手作业水平等因素制约,我国小麦机收损失较高。据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研究团队于2016年和2017年对全国28个省份4170个农户的粮油作物收获损失进行大样本调研,同时在15个省24个县市进行了30次收获控制实验,综合农户调研和收获损失实验测量的结果,全国小麦收获损失率为3.24%。该团队的跟踪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小麦机械收获损失率平均降至2%以下,新型小麦收割机,其收获损失率能达到1.2%或更低。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口粮品种,连年丰收,库存充足,自给率达到100%,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然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全球小麦供需失衡加剧,国内粮食安全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今年我国有效克服了去年异常秋汛和农资价格上涨等不利影响,小麦有望再次获得丰收。“在人多地少的国情粮情下,我国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机收环节减损很有潜力,少损失一斤粮,农户收成就多一斤,国家粮食安全就多一点保障。”中国农机化协会会长刘宪说。
减损等于增产,降耗等于增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减少粮食损失浪费问题。2021年,我国机收粮食损失率降低了1个百分点,相当于挽回了100亿斤粮食,增加1200万亩无形耕地,为我国粮食“十七连丰”、端稳“中国饭碗”作出了瞩目贡献。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要继续深挖潜力强化机收减损,巩固提升机收减损成效。
多措并举提高麦收作业质量
机收小麦是个技术活儿。受农机手操作水平、收割机质量、灾害天气、作物品种、栽培制度、田块条件、收获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小麦机收减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刘宪认为,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努力提高小麦机收作业质量,持续降低机收环节损失。
农机手的操作水平和职业精神是减少机收环节损失的关键。部分收割机企业对机器性能、各部位的调节技术说明和培训不够重视,缺乏针对性,一些新农机手技能不过关,特别是对小麦过度成熟、雨天收获、倒伏泥泞等非正常环境下作业技术的不掌握。有些农机手为提高收益,作业服务时速度较快,损失率有所增加。刘宪建议,各地要督促农机产销企业加强对购机农民使用农机的培训,引导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带头加强对农机手的岗前培训,让广大农机手熟练掌握收割机正确的检修保养技术,作业中能根据小麦的成熟度、干湿程度、品种、地形等作业条件变化准确调整机具参数,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减少机收损失。
良好的收获机械装备质量和性能是减少机收损失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农机制造技术不断进步,国产小麦收割机安全性、可靠性总体较好,特别是大型小麦智能收割机的推广使用,有效降低了机收损失率。但不可否认的是,国产收割机在可靠性方面与国外收割机相比仍有差距。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正华认为,我国应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农民购置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低损高效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加快淘汰老旧收获机械,持续增加大喂入量等先进小麦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集中优势力量加快攻克薄弱环节技术,进一步优化收割机割台、脱粒、分离、清选能力,提升机收减损性能。
小麦收获环节最大的问题是收获一线缺少专业的技术服务,包括准确的气象和灾害预报服务、适时收获的时机选择服务、农机操作手的收获技术、收获后的运输干燥晾晒服务等。刘宪认为,政府部门应更加重视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建设,更精准和及时地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引导农户和农机手因地制宜选择收获时机、合适机具和机收方式。加强农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增加应急抢收装备和应急服务供给,探索建立应急作业服务队,解决小麦倒伏、道路泥泞等因素造成的收获难题。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解决“小散偏”地块机收难题。对小麦割茬高度、操作水平、作业效率、作业质量等数据进行适时监测,及时排查农机手作业损失率过高的原因,提升农机手作业水平。
树立“减损就是增产”意识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紧盯粮食生产,减损同样重要。刘宪认为,必须把“减损就是增产”的意识贯彻到田间,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粮食机收作业质量,进一步降低小麦机收损失,努力确保夏粮颗粒归仓,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贡献机械化力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几年努力,小麦机收减损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广大农村仍然存在重生产、轻减损的现象,以前麦收时节大人小孩在田里捡拾麦穗的景象,如今在广大农村已经很难见到了。武拉平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粮食已经告别了短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勤俭节约的传统在逐渐淡化。即使在农村地区,农民的爱粮节粮意识也有所弱化。根据南京财经大学2016年至2017年在全国28个省份对3490个农户的调查,只有15.94%的农户认为粮食收获环节损失大,同时只有33.19%的农户在粮食收获后进行田间捡拾。
节约粮食,人人有责。农民是机收减损的主体力量和受益者。减少机收环节损失,须从改变广大农户“重生产、轻减损”的思想观念入手。目前,各级农业农村和农机化主管部门在做好“三夏”农机化生产的同时,大力推进机收减损引导与指导工作,常态化组织开展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机收减损的浓厚氛围,在农机手群体中培育、灌输并让其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意识,把降低机收损失的要求变成广大农机手的自觉行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小麦价格高涨,广大农户和农机手节粮减损的意识有所增强,能够适时收割小麦,提高麦收作业质量,尽量降低机收损失。“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培养提高农机手的作业水平,小麦机收环节减损成效明显,每亩小麦机收损失已经从2018年的六七十斤降至2021年的十六七斤,相当于每亩增产四五十斤。”河北邢台柏乡县金谷源优质小麦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清说。
除了收获环节外,小麦产后运输贮藏环节的损失也不容忽视。现在小麦“晾晒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公路“打场晒粮”屡禁不绝。刘宪认为,各地要把小麦晾晒、烘干作为大事来抓,村里的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场地应优先用于小麦晾晒,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购置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为农民提供烘干服务,降低产后损失。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