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粮食生产丰收在望(吉林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总产量达760.6亿斤 连续8年突破700亿斤)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吉林省粮食生产丰收在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吉林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总产量达760.6亿斤 连续8年突破700亿斤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2、吉林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总产量达760.6亿斤 连续8年突破700亿斤
吉林省粮食生产丰收在望 ♂
吉林省粮食生产丰收在望 吉林省气候中心副主任刘玉英4日上午说,今年夏季吉林省气温略高,降水正常略少,主要产粮区水热匹配较好,对作物生长比较有利。总体上看气象条件对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利大于弊,为农业丰收和资源环境改善创造了较有利的条件。
一是6月中旬高温弥补前期低温影响。在前期低温多雨、土壤水分比较充足的条件下,从6月9日开始,吉林省天气气候由低温多雨转入高温少雨,持续一周的高温天气增加了积温,气温高和土壤水分较好有效地促进了旱田作物生长和水稻分蘖,对5月和6月初低温的影响有较好的补偿作用,作物生长量很快回复到正常水平,作物生育进程也接近常年。
二是6月中下旬降水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遏制了干旱的发展。持续了一周的高温少雨天气尽管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但也使西部地区和东部山区的岗坡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旱象。在这种情况下,6月18日全省性的明显降水过程增加农田土壤水分含量,使各地旱象得到明显的缓解或解除,对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水资源。6月下旬以来气温偏高,主要产粮区雨水较多,对作物生长有利,没有发生干旱。
三是7-8月气温正常,雨水比较频繁,总体上对农业有利。此期间吉林省中部主要产粮区明显降水过程比较频繁,尽管产生局地涝害,但是对绝大部分农田的作物生长是有利的,特别是有利于作物开花授粉和灌浆,多数地区玉米灌浆和水稻抽穗扬花多比较顺利。其中,中、东部地区8月19日前后和8月下旬的几次降水过程特别有利于粮食作物灌浆,使主要产粮区不会发生严重秋旱。目前吉林省中部主要产粮区和东部山区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四是夏季雨水频繁有利于增加水资源和改善陆地生态环境。频繁的降水天气有助于水库蓄水,增加水资源储备。吉林省去年各地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对发电和灌溉影响较大。今年入夏以来的降水使各地水库库容得到补充,特别是进入8月中旬后主汛期趋于结束,而吉林省多数水库还有一定蓄水能力,几次明显降水过程对各地水库蓄水是很有利。各地水文水资源部门根据天气和雨情,充分利用有力的降水天气,在保证水库安全的前提下,加大进水量,减少排放量,积极蓄水,增加了水资源储备。同时,夏季降水天气比较频繁,有效地改善了西部生态环境,牧草长势较好,地表水域面积扩大,西部干燥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吉林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总产量达760.6亿斤 连续8年突破700亿斤 ♂
吉林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总产量达760.6亿斤 连续8年突破700亿斤? 今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760.6亿斤,连续8年突破700亿斤,继续保持全国第五位;单产实现每亩892.4斤,全国排名第四位,比上年前进一位。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粮食安全责任制,紧紧围绕全年粮食产量目标,立足于抗灾夺丰收,狠抓政策落实,强化科技支撑,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先后战胜春旱、伏旱,特别是3场台风等灾害,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发展。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进一步确保粮食生产和安全及扩大“菜篮子”产品生产政策措施》,制定了8条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向市县分解下达粮食播种面积指导性计划,推动各地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8523万亩,比上年增长55.6万亩。
?
千方百计应对疫情保障备耕。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积极应对新冠疫情统筹抓好当前备春耕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备耕生产各项工作,确保不误农时抓好春耕播种。3月底,我省251家重点农资企业全部复工复产。4月中旬,全省春耕生产所需种子、化肥、农药全部到位,备耕进度快于去年同期。143万台(套)农机具春播前全部检修完成。及时检修维护抗旱设施,全省可正常供水抗旱水源井25万眼,保证2500万亩坐水种能力。
高标准完成春耕播种。春耕时期,各地抓住4月27日以后气温回暖和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机械抢墒播种,因地制宜实施抗旱坐水种712.95万亩,对缓解春旱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在适播期内全面完成了春耕播种任务。全省玉米平均保苗率达到96.06%,比上年高2.06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
加强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由于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未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和飞蝗发生,对土蝗、粘虫、玉米螟以及水稻稻瘟病等及时进行防治,实现应防尽防,土蝗未进入农田为害,农作物病虫害危害发生情况总体轻于去年。
全面落实保护性耕作任务。今年在落实好5.2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的基础上,省财政又拿出2亿元,统筹用于保护性耕作作业补助。初步统计,全省落实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1852万亩,建设了8个整体推进县、30个示范应用基地、15个效果监测点。其中农安、榆树等8个县(市、区)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
指导做好防灾减灾措施落实。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气象局制定《科学应对气象灾害全力防灾减灾夺丰收预案》,指导各地科学防灾减灾。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印发《切实加强防灾减灾奋力夺取秋粮丰收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针对7月以来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造成的中西部部分地区干旱,积极组织全省累计开展浇灌面积2640万亩次。针对3次台风影响,及时印发防范台风紧急通知,派出工作指导组,开展灾后指导1.6万人次,指导各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切实加强指导服务。在春耕播种等粮食生产关键环节以及应对夏伏旱、台风影响的关键时期,省里组织专家指导组深入各市县开展调研指导,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农业指导服务体系,共同加强了农业生产指导服务工作。
全力做好秋收工作。提前安排部署,坚持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秋收工作,针对重点问题,出台扶持政策;强化工作指导,加快秋收进度,实行分类推进,制定机收技术方案,开展机手应急培训,加强工作督导;强化社会帮扶,解决实际困难。10月17日,全省倒伏作物抢收完成。到11月4日,全省秋粮收获基本结束,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
吉林省粮食生产形势较好 ♂
吉林省粮食生产形势较好8月的吉林大地,即将迎来丰收:玉米逐步进入灌浆期,水稻进入孕穗扬花期,大豆进入开花结荚期。当前,主要粮食作物生长进程正常,长势好于往年,为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工作,有效保障了春耕生产工作顺利开展。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省政府3月6日制定出台《进一步确保粮食生产和安全及扩大“菜篮子”产品生产政策措施》,制定8条支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政策措施,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在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的指标权重,增强各地政府抓好粮食生产的主动性。3月12日向市县分解下达粮食播种面积指导性计划,推进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务必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着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千方百计保障备耕。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省农业农村厅成立春耕物资保供组,并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协同机制,多措并举推进农资备耕。到3月底我省251家重点农资企业全部复工复产。4月中旬,全省春耕生产所需种子、底化肥、农药全部到位,备耕进度快于去年同期。同时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净化农资市场环境。组织农民提早做好农机具检修保养。做好抗旱水源井和灌溉设施检修维护,全省可正常供水抗旱水源井25万眼,可保证2500万亩坐水种能力。抓技术保障,开展线上农技培训指导服务。
高标准完成春耕播种。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全力组织开展空地一体化的区域联合抗旱防雹人影作业。春播期间,通过空中飞机和地面火箭空地一体化协同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0亿立方米,春播前期受旱地块旱情基本解除。各地紧紧抓住4月27日以后气温回暖和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机械抢墒播种,总体播期主要集中在4月27日至5月10日,出苗整齐度好,实现了苗齐苗全苗匀。据5月28日农情调度,全省玉米平均保苗率达96.06%,比上年高2.06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5月底水稻插秧全部完成,在适播期内全面完成春耕播种任务。
切实加强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省政府成立农业植物重大有害生物应急防控指挥部,省农业农村厅及时制修订《全省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等防控预案,成立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推进组和专家指导组。据监测调查,截至目前,草地贪夜蛾尚未侵入我省,蝗虫、粘虫整体发生程度较轻,并及时进行了防治,未发生农田危害。
做好农业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示范推广任务落实。继续抓好测土配方施肥等减肥增效技术,以及水稻生物防治、航化作业和精准施药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推广,抓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等建设。今年计划利用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落实混合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示范面积98万亩,性信息素防控水稻二化螟示范面积79万亩,水稻飞防作业示范面积115万亩,截至目前,已开展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98万亩。性信息素诱控技术81.5万亩,统防统治航化作业185.2万亩,公主岭、榆树、九台等地开展生物防治玉米螟1000万亩。
加强田间管理指导服务。为抓实抓细粮食作物中后期田间管理和粮食生产防灾减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奋力夺取粮食丰收行动”,全力夺取今年粮食丰收。特别是针对7月以来中西部发生的旱情,目前,白城大部、松原西北部、四平西北部、长春西部已采取滴灌、喷灌、小白龙灌溉等形式,全力进行浇灌,把旱灾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据农情调度,截至8月5日,全省已开展抗旱浇灌2515.3万亩次。同时,气象部门抓住8月1日以来降水过程,在中西部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大部分受旱地块旱情得到缓解或解除。
目前,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振兴、对吉林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努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形成五大优势 ♂
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形成五大优势 改革开放30年来,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吉林省粮食产量为2454万吨,比1978年的914.7万吨,增加1539.3万吨,增长168%,年均增长3.46%;而1949年到1978年的29年,只增长99%,年均增长2.4%。从而吉林省的粮食由解放前的净调入省变为净流出省,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近年粮食商品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人均玉米占有量、商品率、出口量、调出量都一直位于全国之首。30年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1978年的不到1000万吨,到目前达到2500万吨的阶段性水平,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吉林省粮食产量增长步入了快车道,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1978年当年粮食产量就刷新了以前的历史记录,达到914.7万吨,比上年增长25.6%。仅用四年时间,1982年粮食产量便迅速登上了1000万吨的新台阶。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省铺开,当年粮食产量达到1478万吨。比上年增长48%,增长幅度又刷新了以前的历史记录。紧接着1984年又登上了1500万吨的新台阶,粮食产量达到1634.5万吨。
随着农副产品收购制度改革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得到提高。1990年吉林省的粮食产量又跃上了2000万吨的新台阶,达到2046.5万吨。1996年中央又开始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又得到了空前发挥,再加上风调雨顺等多种因素,1998年吉林省的粮食产量又跃上了2500万吨的新台阶,达到2506万吨。2004年,全国取消农业特产税,吉林、黑龙江两省免征农业税,同时中央财政针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并逐年加大补贴力度。粮食生产迎来了历史上最美好的春天。2001年—2006年吉林省粮食产量连续六年增产,2006年粮食产量超过2500万吨,达到2725.8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二、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形成五大优势
改革开放30年来,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吉林省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如下:一是瞄准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和环节,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二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用途不变。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设施条件,提高农业抗旱除涝能力。四是优化种植结构,扩大优质高产作物比例,实现增产增收。五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六是抓好粮食加工转化,提高种粮比较效益,保护农民种粮食积极性。
因此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基础不断改善,生产的优势不断积累。逐步形成了五大优势。
1、土地优势。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我国的大粮仓。有常用耕地7000多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9%,人均耕地面积 2.67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3亩。
2、气候优势。夏季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为粮食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秋季光照充分,多晴少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粮食作物营养积累;这些都是发展粮食生产所需要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3、产品品质优势。由于具备了土地优势和气候优势,从而保证了吉林省粮食产品的品质优势。一是黄玉米色泽好,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吉林省黄玉米一年一季,适宜做饲料和工业原料,颇受南方饲料厂家以及国外客商的欢迎。这几年吉林省玉米出口量占全国玉米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二是大米色泽明亮、味香可口。吉林省水稻是一季晚稻,因生长期长、温差大、土质肥沃、雨水适量,产出的大米色好、味香,颇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吉林省大米在全国市场上不仅销售好,而且价格也比较高。并且已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三是大豆纯正、含油量高。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4、耕作优势。一是吉林省90%以上耕地处于广袤的松辽平原上,地势平坦、连片,易于耕种,也有利于机械化推广。二是粮食主产县(市、区)粮食种植成本低。根据对榆树、农安等5个产粮大县的100个农户的调查,每斤玉米的物化成本比全国同品种粮食生产平均成本低20%--30%。
5、人才优势。多年来,吉林省凭借教育优势培养了一大批懂生产技术、会管理的农业科技人才。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吉林省每万农村人口中拥有农业科技人员是全国平均水平2倍多。人才优势为吉林省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特别是良种和耕作制度方面的改革支持较大。
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有上升空间
根据改革开放30来年的历史经验,吉林省今后粮食增产潜力的主攻方向应该一是提高粮食单产,二是扩大耕地面积。
1、依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提高单产
从横向比较看,目前吉林省农产品科技含量只占46%,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先进水平。吉林省地处世界第二大“玉米带”的腹地,可与美国玉米带相媲美。但是,目前吉林省玉米亩产最高年份才是440公斤,与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玉米单产相差100公斤左右,也就是说,粮食亩产尚有15%——20%可提高的潜力。据2006年10月,对吉林省桦甸市红石垃子镇小红石子“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玉米示范田调查,桦甸市农业科技示范区30亩超高产田平均亩产已达1100多公斤,如果大面积推广先进品种及科学技术,可以说提高粮食单产,将对吉林省粮食产量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假如在目前基础上将玉米的单产提高15%,吉林省可增产玉米300万吨。
要确保提高粮食高产稳产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历史过程看,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田水利工程化,既完善的灌、排水系统,形成稳产、高产田。吉林省目前有效灌溉面积的农田基本占30%左右。建设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根据吉林省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吉林省中部雨水比较充沛,西部降水较少,处于常年干旱的状态。从吉林省粮食生产发展区域看,吉林省粮食生产的重点和潜力仍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因此,必须把解决中西部地区水资源不足问题摆在加快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提高抗旱能力,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田。如果把西部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好了,估计对吉林省的粮食生产贡献率则可提高10%以上。
2、开发土地后备资源扩大耕地面积
扩大耕地面积主要靠开垦耕地后备资源。据有关部门制定的“吉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披露,全省有1500多万亩的后备土地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其中有宜农荒地有500万亩。宜农荒地主要在吉林省的西部白城和松原,土层瘠薄,盐碱化较重、常年干旱。随着哈达山水利工程、引嫩入白工程的立项与实施,逐步有计划进行土壤改良,科学培肥地力,加强防洪、防护工程,可望获得较大的农业生产能力。500万亩宜农荒地通过整理改造、复垦变为耕地,就按近期平均亩产粮食400公斤水平计算,可新增粮食近200万吨。
总之,依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开发土地后备资源扩大耕地面积,吉林省粮食再增产500万吨商品粮是不成问题的。随着省政府增产百亿斤商品粮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显著增强,巨大的粮食生产潜力将得以释放,粮食生产将迈上一个新的阶段性发展水平。
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面临的制约因素
从近期看,制约粮食综合生产的主要因素有: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灾避灾能力差,粮食生产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二)农业集成技术严重缺乏,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农业技术与农民对接的通道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民基本上还是凭传统经验种粮。主要原因:一是研究良种的科技人员多,研究良法的科技人员少,因为良种见效快,回报率高,而良法则相反;二是各个环节(耕作、土肥、栽培、植保等)各搞各的,没有形成合力。吉林省农科院的专家反映,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平均理论产量可达1200斤/亩,但由于耕作栽培技术跟不上,实际上只达到800-1000斤/亩,即有10-20%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在农技推广方面,突出问题是农业技术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通道。自农村"五站"改革后,受编制和经费的影响,乡镇及以下农技推广机构大体上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出现了"科研单位向城市搬迁、科技人员向城市流动"的现象。部分农技推广机构甚至变成销售种子、化肥、农药的部门,而有些农技人员则经常被乡镇领导调遣从事其他事务。
(三)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目前,各地耕地质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旱区和坡耕地等保水性能差的地区,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
五、几点建议
(一)通过增加投入和体制创新,争取用5-7年的时间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明显改善。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比例。集中国家中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等各渠道与农田水利有关的资金,统一捆绑使用,整体连片推进,争取用5-7年的时间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二)鼓励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和联合攻关,加强对粮食生产集成技术的研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农业科研机构,针对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性技术和集成技术,开展协作和联合攻关,力争在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提高农技人员工资和相关福利待遇、增加业务经费等激励措施,引导科研单位把机构设在粮食主产区,吸引科研人员把办公场所延伸到田间地头。要改变以往按行政区划设点、设编、设人的做法,根据经济区划布局设置机构和人员,实现机构和人员的优化配置;同时,参照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经验,积极探索把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统一上收县市管理的新模式,或者把现行由乡镇政府横向管理模式改为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模式。
(三)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多渠道并进,努力提高耕地质量。继续实施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实做到基本农田数量不减,用途不改,质量不降。免费向农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取经济手段鼓励农民多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大对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以扶持农机作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为重点,推动建立以深耕为主的土壤耕作制度,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在土地沙化隐患严重的地区,要加强防护林建设。
(四)改变调控方式,通过增加供给抑制农资价格上涨。一是放开农资生产的市场准入,二是调整化肥进出口政策,提高出口关税,抑制国产化肥出口,同时扩大国内短缺化肥的进口。三是鼓励使用农家肥、秸秆还田,并努力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减少对化肥的需求。四是改革化肥补贴方式,象直补政策那样,把对农资生产企业生产成本(煤、电、运费)补贴的资金直接补贴给农民。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5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