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利用描绘秸秆处理“蓝图”(产业园,现代农业的探路者)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产业化利用描绘秸秆处理“蓝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产业园,现代农业的探路者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产业化利用描绘秸秆处理“蓝图” ♂
产业化利用描绘秸秆处理“蓝图”今年入冬,全国各地的雾霾天气明显比前几年少了很多。不可否认,农作物秸秆禁烧为蓝天保卫战贡献了不少的力量。将秸秆“变废为宝”的历程,折射出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转型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变化。
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提升了秸秆的附加值,前景广阔。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今天,只有走一条产业化利用道路,才能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多赢”。
玉米秸秆深混还田
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
水稻秸秆打捆
玉米秸秆压块
秸秆压块
黑龙江:还田离田趟出秸秆处理新路
“秸秆粉碎长度达到5至8厘米左右,均匀抛撒在地表,然后采用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大型五铧翻转犁翻埋,翻深达到30厘米以上,秸秆翻埋地下20厘米,地表平整,秸秆1到2年就能腐烂……”说起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作业方式,黑龙江省宁安市海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德海便涛涛不绝。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玉米、水稻是这里的主要作物。可是每年秋季,农民在享受丰收喜悦的同时,成片的秸秆如何处理却成了一个难题。
由于黑龙江地处寒冷的东北,土地入冬就上冻了,秸秆全量还田如果得不到好的处理方式,则会导致来年播种困难,如果处理得当,秸秆就能成为养地的“灵丹妙药”。海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切实尝到了机械化秸秆还田的甜头。
“去年秋天,我们合作社投入作业机车13台(套),当年就完成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2万亩,不仅实现作业收入35万元,还提高了今年土地的收成。”杨德海告诉记者,“我们秸秆机械化处理的流程是,玉米机收后,再进行一遍秸秆粉碎还田。这样一方面减少了作业环节,就减轻了农机多次作业的压地程度;另一方面,解决了秸秆禁烧和秸秆不处理无法种地的难题。今年夏天旱涝连至,按理说,土地的收成应该不会太好。可是秋天,每亩玉米产量仍然达到1600斤左右,与不还田地块比较,每亩地约增产100斤。”
看到秸秆翻埋还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些农民开始主动联系杨德海进行秸秆还田作业。而今年,更多的农民看到免耕播种不受秸秆影响还省时省力,全年庄稼长势比不还田的地块“一路领先”,大家更是打心眼儿里认可了秸秆还田。
通过两年多的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宁安市海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给秸秆找到了出路,抱团取暖的村民们不用再为烧秸秆发愁了,耕地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真正实现了边种地边养地。
“今年,我们与更多的农民进行了沟通,还要引导带动广大农户多还田,为农民开展秸秆还田做好服务,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秸秆禁烧贡献力量。”杨德海信心满满。
黑龙江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秸秆产出大省,秸秆产量位列中国第一,占全国1/8左右,占东北四省区一半左右。今年,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成效显著,秸秆还田面积大幅增加,据统计,全省秸秆还田面积超过9000万亩,其中玉米秸秆全量翻埋还田作业面积超过1000万亩,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秸秆离田也实现新突破,全省秸秆离田面积超过4000万亩,同比增加1200多万亩。
同时,全省秸秆固化压块站建设加快,秸秆饲料化处理数量明显增加,秸秆收储能力迅速提升。能有这样的成绩,离不开黑龙江省各地农机部门对秸秆机械化处理的重视。
据悉,今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战役,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强化组织发动、政策扶持、典型带动和技术服务,在哈尔滨市、绥化市和肇州县、肇源县(“两市两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并在“两市两县”外的29个县(市、区、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
同时,加快推进秸秆燃料化处理,全省秸秆固化压块站现已开工966个,完工304个,开工数是原有固化压块站总数的7.8倍;户用生物质炉具安装超过2万台;秸秆饲料化处理稳步发展,全省各地结合畜牧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秸秆青黄贮,已完成秸秆处理近70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30万吨;黑龙江省各地大力开展专业化秸秆收储,目前全省秸秆收储站点达到1893个,收储秸秆近500万吨,同比增加196万吨,缓解了秸秆从田间到车间的难题。
海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对秸秆处理工作的热情是整个黑龙江省的真实写照。黑龙江通过开展机械化秸秆离田作业、免耕覆盖全量还田、集条比空栽培、秸秆堆沤腐熟等办法,打响一场冬春秸秆离田还田大会战,再掀秸秆综合利用新高潮。
安徽:把农作物秸秆“吃干榨净”
近日,在安徽省桐城市吕亭镇金河村,十几个工人正忙着把从田间收回来的稻草运到村民王志祥开办的草绳编织厂里准备加工成草绳。“这些取材于农田秸秆的草绳用于绿化、工业产品捆扎等,每年都供不应求。”王志祥兴奋地告诉记者,“附近村民农闲时都到厂里来打草绳,增加收入,一个月一般达到3000块钱左右。这样把秸秆利用起来,既环保,又增加农民收入。”
据王志祥介绍,过去,村民田里的稻草要么废弃,要么烧掉,现在每吨卖给草绳厂可以得到50元,王志祥的草绳编织厂每年从村民手中收购中稻、晚稻秸秆达到3000吨。今年安徽省新增“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这一民生工程,王志祥收购每吨秸秆还可得到政府补贴资金25元以上。
今年以来,桐城市稳步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继续支持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大力发展秸秆能源化利用,多措并举,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秸秆还田面积达到60万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秸秆综合利用这一民生工程,各级对其都非常重视,我们安排了1800万元补助资金,目前有23家企业在推广生产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涉及燃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几个方面。”桐城市财政局民生办主任程沪平表示。
像桐城一样,把农作物秸秆“吃干榨净”是近两年安徽省秸秆处理工作的原则。据了解,安徽省在全力做好秸秆转化增值“大文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秸秆机械化还田“稳中向优”,五化利用“精彩纷呈”,深度利用模式“推陈出新”,禁烧机制“良性运行”的格局。“处理秸秆问题不能一味‘禁’,而应该转变思路,变‘堵’为‘疏’,将秸秆资源放在‘正确的地方’,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安徽省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徽省以政策为引领,坚持市场导向,注重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设秸秆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整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如何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更上一层楼?规划是关键。安徽省从全局出发,绘制了秸秆产业发展“蓝图”。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以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为基础的现代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健全还田利用、收储运销、产业增值、政策扶持四大支撑体系,改进农业领域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方式,提升能源化、工业原料化利用水平。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更“优”。2017年,安徽省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6000万亩,形成适宜安徽省的稻油、稻麦、麦玉等三种种植制度条件下的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体系。安徽省农委指导皖北粮食生产大县建设了42个秸秆机械化还田标准化示范基地,点面结合,巩固提升安徽省秸秆机械化还田效果。
农机装备力量进一步增强。无论是秸秆粉碎还田、提升耕地质量,还是秸秆高效离田、开展资源利用,机械化都是装备基础。安徽省对秸秆利用机械敞开补贴,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物质保障。2017年,安徽省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补贴资金9552万元。
秸秆综合利用格局更“广”。安徽省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着力在“用”字上做文章,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工业原料化利用,形成了秸秆综合利用农用为主,多元利用的良好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年利用秸秆千吨以上的企业400多家,年利用秸秆万吨以上的企业近200家。
2017年,安徽省财政投入1.26亿元,对年利用秸秆千吨以上的规模企业进行补贴;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催生了经营主体的快速成长,同时也带动农民增收、产业扶贫,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秸秆典型利用模式更“深”。安徽省把秸秆深度利用作为秸秆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加大成熟模式的推广,关键技术的研发。一方面,以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为抓手,构建典型利用模式;
另一方面,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技术引进力度,鼓励自主研发,建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大数据,实现秸秆利用模式的深度拓展,重点在秸秆固化成型、秸秆制气、秸秆液体燃料等能源化利用,在秸秆代木、纤维原料、生物基新材料等原料化利用方面,突破关键性技术难题。
“力争到2020年,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产业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比例提高到42%左右,能源化、工业原料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的比例提高到35%左右。”安徽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湖北荆门:秸秆处理“鲜”招频出
李泽锐是湖北荆门沙洋县五里铺镇金台村村民,今年除了常规的农忙以外,最让他忙碌的就是回收田地里的秸秆。他告诉记者,家门口就有一家秸秆收购厂,自从禁止焚烧秸秆之后,他就把这些过去就地焚烧的秸秆,全都卖到收购厂换成了现钱。
“草烧了以后,污染环境,乌烟瘴气也不好,这卖了以后,我们又还增加收入,卖秸秆的收入基本上与水稻收割费用相当,就等于免费收了水稻。”李泽锐说。在荆门,像李泽锐一样“热衷”于秸秆回收的农民还有很多。
荆门市湖北省农业大市,农作物年播种面积约900万亩,年产秸秆415万吨,总量大、种类全、茬口多、覆盖广。“2012年荆门市启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以来,市县两级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狠抓示范带动,秸秆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
荆门市农业局科教科科长王晓艳介绍道,“2014年,荆门市政府安排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项目资金3466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5.6亿元,建成12个秸秆利用示范项目。2016年,荆门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550万元用于秸秆粉碎还田和秸秆收储补贴、收储站点建设和购置机械设备奖补;全市农机部门安排购机补贴资金3249万元,补贴带切碎装置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粉碎还田机等装备;京山、沙洋等地争取部级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资金1400万元。”截至目前,荆门市投入秸秆综合利用的资金6.5亿多元,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7%,比2012年提高32.7个百分点。
在荆门,重点引导农机合作社、秸秆利用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装备优势、资本优势、市场优势开展秸秆收储,建立秸秆收储点,形成了农户或合作社—收储点—加工企业,合作社(收储点)—加工企业,农户—收储点等收储模式。
王晓艳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在田间采用机械打捆技术收集秸秆,打捆机与拖拉机折旧费、机械设备投资利息、燃油费、维修费、使用管理、人工成本等打捆费用合计50元/亩,3亩水稻田可收集1吨稻草,每吨稻草田间打捆成本达到150元,不包括向农民支付的稻草钱。从田间到合作社或秸秆收储站,每吨秸秆运费30元。按收购价220元/吨计,毛利润为40元/吨。”农机合作社已经成为荆门秸秆收集的主体。“秸秆综合利用关键点在收,合作社拥有大型拖拉机、打捆机、运输车等收集齐全的机械,可实现采取连片、全程机械化作业。”王晓艳解释道。
据了解,荆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坚持生态立市建设生态荆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规定,对机械粉碎还田的油菜、小麦、水稻、玉米秸秆,每季每亩奖补15元;对直接收储利用秸秆年收储量1万吨以上的企业和个人,由市财政给予10万元的奖励;对较大规模加工转化利用秸秆的企业,每吨奖补10元;对购买粉碎还田机、打捆机等秸秆利用机具的,按购置额的10%给予叠加补贴。“《决定》加大了农民对秸秆收获机械的购买力度。”王晓艳说。
在荆门,依托产业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荆门市京山县山珍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成功探索出秸秆综合利用的典型。2015年,该合作社利用周边8000亩农田秸秆,生产出120万袋香菇和60万袋其它草腐食用菌,产值达6000万元。“香菇是木腐菌,如以木材为原料栽培,有损森林,成本也过高,不利于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
合作社理事长王旭介绍道,他们从2013年开始,试验用秸秆代替部分木屑,“主要是看中秸秆中有机物和蛋白质含量丰富,用来培育香菇,菌丝附着力强,发酵又快,便于吸收木屑中的营养成分和分解木屑。”据了解,该合作社全年共转化使用了2400吨秸秆,约合8000亩农田秸秆量。
在重点企业的带动下,荆门市秸秆利用结构呈现“四升一降”的态势,饲料化由19.3%上升到25.3%、燃料化由10%上升到14.2%、原料化由1.1%上升到4.3%、基料化由0.5%上升到1.2%,肥料化由52%下降到46.7%。
(来源:农机化导报)
产业园,现代农业的探路者 ♂
产业园,现代农业的探路者左上图 河北省宁晋县九河现代农业产业园与河北省农科院合作建设小麦节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探索推广小麦水肥一体化节水省肥管理制度、节水高效种植模式。
右下图 在位于河北石家庄的君乐宝现代农业产业园,牧场采用全自动转盘式挤奶。
◇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建设水平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 现代农业产业园要注重园区融合、服务融合。要努力打破部门、行业分割,强化园区与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社会组织的协作配合
◇ 现代农业产业园要坚持为农、贴农、惠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让农民分享产业园发展成果
近日,财政部和农业部发出通知,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50亿元,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认定和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给予适当支持。这一支持政策,使农业现代产业园更加引人关注。
与以往的一些农业园区不同,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建设水平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要做到可持续、可复制,需解决好产业、体制机制、保障农民利益这三个问题。要将产业园打造成现代技术装备集成区、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区、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
办园打好产业牌
通过人工引领,奶牛排队走上现代化转盘式挤奶机,完毕后自行走下转盘,有序回到牛舍,旁边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牛奶的指标……这是记者在君乐宝现代农业产业园看到的场景。园区占地3.8万亩,集现代种养、乳品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
以农业龙头企业君乐宝乳业为带动,园区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农民合作社16家,涉及13个村庄的7000多户农民,带动了1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君乐宝园区是河北省12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之一。按照因地制宜、产业导向的原则,河北省已形成几类不同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模式。
有加工带动型,依托龙头企业调结构、建基地,提高整体效益;有特色聚合型,围绕区域特色产业,打造区域品牌;有科技引领型,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有沟域开发型,统筹生态治理、特色种养业、休闲旅游业发展;此外还有农垦改制型和观光展示型。
尽管产业模式各有不同,但现代农业产业园都要做足产业文章,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既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园创建,又要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和返乡下乡人员入园创业创新。江苏省以加工业带动农业“接二连三”,以旅游业带动农业“跨二连三”,推动产业融合。
南京江宁、扬州广陵的园区分别利用其贴近大都市的优势,推动科技、健康、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打造创意农业、观光农业、康养农业。泰州园区构建了种子种苗供应服务、农机装备制造服务、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服务“三服务”融合。
产业导向要着眼于各地的资源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贵州省明确提出,确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园区发展方向,要充分利用全省立体气候明显的优势,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突出主导产业。
园区建设标准和规划导则要求每个园区都要明确一个优势主导产业,最多不能超过3个,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基础上,打造“生态贵州·绿色产品”的公共品牌。
开门办园“无围墙”
发展产业园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陕西省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起步较早的一个省份。2015年7月,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条例》,已于2016年施行。
该《条例》是全国首部规范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它从法律层面规范园区的建设经营、权益保护、服务保证和风险防范等活动。园区所在地政府有义务加强供水、供电、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力度,陕西省市县三级财政累计安排园区建设资金46.9亿元,带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403亿元,初步形成了园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其中,省级认定的336个园区按照“先建后补”原则由省级财政对每个园区补助500万元,市、县财政再配套补助50万元至150万元不等。
许多人注意到,如今各类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示范园区有很多。如果不能有效协调,就会产生资源争夺问题。
江苏省着力探索园区内外的融合发展。在该省,一个农业产业园区往往包括多个特色园,采取“园中园”“园外园”等模式,把园区打造成“多园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小园”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大园”。
无锡市锡山中国台湾地区农民创业园就是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无锡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中国农科院太湖水稻示范园、锡山生物农业产业园和锡山精品蔬菜产业园“五园一体”的综合园区。
园区融合之外还要有服务的融合。很多园区发力把园区打造成综合服务的大平台。在园区内整合各种农业服务力量,为入园主体、周边农户提供种苗繁育、农情信息、技术指导、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农产品检测等农业全程服务。
同时,有关市县也努力打破部门、行业分割,强化园区与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社会组织的协作配合,集聚涉农资金、科技等资源,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张合成说,要以农为本,创新发展。坚决防止非农异化,不能成为少数加工企业的工业园。同时,倡导开门办园,“有边界,无围墙”。
农业部、财政部将建立“能进能退、动态管理”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考核管理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给予奖补资金,并按规定撤销创建资格;对绩效考核成绩突出的,则加大奖补力度。
产业园区要“姓农”
农产品在园区实现增值是好事,但更关键的是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在河北省邢台市九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的玉米收购后被加工成各类产品。
园区内的玉峰实业集团负责人王玉锋说,一吨玉米价格为1560元,而精加工制成维生素B12,身价就能达到3018元。玉峰集团加工的玉米占邢台市玉米产量的八成以上。在园区,包括玉峰集团在内有31家加工企业,通过把玉米“吃干榨净”,带动75万农户增收10亿元以上。
如今,园区八成的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农民收入由原来的单纯卖粮变为同时拥有租金、股金、薪金收入。
产业园要为农民提供一系列公共服务。四川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乡镇为主体成立“土地流转服务公司”,由专门机构、人员从事预流转等工作,解决了土地流转的零散、无序问题,保证了农民利益。
目前,园区农地流转率达到76%,近4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园区还设立了农村产权评估机构,帮助需要融资的经营主体对农业设施和农机具进行评估,以便于抵押贷款。目前,园区已开展“惠农产权贷”“农机购置补贴贷款”“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3个金融产品,新型经营主体年获贷1亿元以上。
单个农民要通过园区的链条增强市场开发能力。四川眉山市以“小泡菜、大产业”为核心,协同推进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发展,依托眉山泡菜产业园打造了绿色泡菜原料基地,推广“稻菜轮作”高效种植模式,本着“产业集中、集群发展”的思路,建成全国首个“中国泡菜城”,聚集泡菜上下游企业30余家。
同时,眉山市加强品牌建设,以“东坡泡菜”整体形象参与全国竞争。如今,该市建成原料基地42万亩,年产泡菜原料6.5万吨,带动21万户基地农户增收致富。
“农业产业园的作用是带动农业发展,所以,产业园的建设要谨防产生虹吸效应,不能阻碍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园区应该是示范性的,最终要把探索的成果向周边地区移植和推广。”张合成说,要坚持为农、贴农、惠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让农民分享产业园发展成果。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6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