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农机跨区作业陷困局,拓宽“走出去”领域(破解同质竞争,由“内卷”向“外卷”)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破解农机跨区作业陷困局,拓宽“走出去”领域(破解同质竞争,由“内卷”向“外卷”),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破解农机跨区作业陷困局,拓宽“走出去”领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破解同质竞争,由“内卷”向“外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破解农机跨区作业陷困局,拓宽“走出去”领域

2、破解同质竞争,由“内卷”向“外卷”

3、破解小农思想 打造现代农业——访省农委主任臧忠生

4、破解新农村时代

破解农机跨区作业陷困局,拓宽“走出去”领域

破解农机跨区作业陷困局,拓宽“走出去”领域

资料图

多年实践证明,利用农作物耕种收获的时间差、地域差,组织开展大范围跨行政区域的农机作业,对于提升全市农机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边是国家购机补贴拉动农机保有量迅速增长,一边是大量农机遭遇作业拐点,订单少,赢利难。农机不跨区作业,使用率低,收回投资更不易。农机服务社会化如何破解困局,跨区作业,怎样“跨”得更远?

“麦收时候最担心下雨。往年我们5月5日开赴重庆,今年朋友去打前站,赶上下雨,只能坐等天晴。”9日下午,盐城市盐都区勇睿农机专业合作社里,理事长成孝勇轻声慨叹:今年开局不算好。

跨区当谨慎,有人亏本有人大赚

成孝勇盼着重庆的晴天,射阳县为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陈洪荣同样心急如焚,他希望河北唐山的冷空气早点过境:“冷空气走了才能插秧,当地人说还要等两天。20台插秧机,推迟两天少挣10万元。”在唐山市曹妃甸区33万亩农场内,有2万多亩秧田等着他们栽插。

“这两年,农机多了,成本高了,再遇上雨天,弄不好还亏本。”成孝勇认为“跨区要谨慎”。盐都区张庄街道机手成顶松对此也深有感触。前年,成顶松单枪匹马去安徽收割水稻20天,收完这块田不知下一块田在哪里。后来又遇下雨,无法干活,但租来运送收割机的卡车租金要交,驾驶员工资要开,忙到最后还倒贴7000元。

“没订单只能乱跑,越跑越亏。”为民合作社眼下的订单做不完,曹妃甸2万亩秧田外,还有一单也有上万亩田。副理事长徐鹏说,为完成跨区订单,他们不得不把射阳本地的订单送给别人。“去年,合作社16台插秧机在唐山赚了一笔,20天净利润50多万元。”

“1998年到2005年最红火,单机一年挣10多万元,现在利润空间小了,许多机手都不愿出去。”谈起跨区的心理价位,陈洪荣说一台机一年至少要挣回7万元,跨区才合算。“不然20多万元的机器,四五年收不回投资,就划不来。”

每年几个月长途跋涉,是“麦客”艰苦生活的写照。盐都区尚庄镇曾是我省出了名的农机跨区作业镇,镇农机站站长宗新记得,上世纪末,全镇就有200多台收割机浩浩荡荡开赴千里之外。不过,许多“麦客”掘金之后便改了行,做起彩钢瓦、夹芯板生意。“跨区作业太辛苦,加上挣得比以前少了,全镇如今跨区作业的也就几十台机器。”

农机趋饱和,“跨出去”越来越难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许多地方农机数量趋于饱和,直接导致跨区作业效益降低。”省农机局生产管理处处长王云刚认为。在射阳,仅拖拉机每年就新增500多台,最多一年增加近1000台。爆发性增长让农机“跨出去”越来越难。“去年全省跨区作业农机6万多台,今年已发放跨区作业证3万多张,预计总数较去年有所下降。”

技术、管理、诚信,同样是跨出去的关键。徐鹏说,他们在唐山插秧10年,每块田都固定一位机手,所有机器都有编号,群众投诉直接报编号。“插秧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秧苗能否成活影响着农户一季的收成。要把市场长期固定下来,靠的就是技术和责任心。”

徐荣海是勇睿合作社的机手。2007年,他还在跨区“单跑”,夫妻俩买一台收割机,去安徽、河南、湖北地头揽活。4年前,老陈把收割机关进仓库,跑来合作社当机手,年收入5万元。“一台机器挣不了钱,团队作战才有市场。”

团队跨区不仅接单多,配件供应能力也强。陈洪荣曾带20台机器出去,每台备一套易损件,配件有保障,“不可能所有机器都坏同一个配件”,“有的生产和销售商直接派三包车跟随我们跨区,这些待遇单机很难享受到”。

跨区作业变数多,许多跨区者都受到过“冲动的惩罚”。2008年,徐鹏刚去唐山时,“6台机器20多天挣两万元,惨不忍睹”。第二年学会统筹订单,同样的活利润翻了倍。尝到甜头,合作社第三年派出10台机器再赴唐山,赶上天气高温,达到秧龄的秧苗要在三四天内全部插完,很快全国各地的插秧机都涌过来,市场蛋糕立即被抢光。“现在我们接订单更理智,插秧季节短,容易一哄而上。所以不只盯着超大户,还接散户和大户的单子,服务对象多了,时间错开,总有活干。”

“与其争夺外面不稳定的市场,还不如抓牢本地市场。”射阳县农委副主任唐达川坦言,今年,许多机手选择留在家乡,沿海耐盐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增长,为射阳农机手带来新市场。

放眼新领域,破解困局“跨”新路

“虽然跨区作业市场收缩,但因为土地流转还在继续发力,适度规模经营仍是未来趋势,所以对农机的需求不会减少,而各地农机保有量存在着不平衡,农机资源的调配还得靠跨区作业来实现。”盐城市农委农机管理处处长张尊忠认为。

去年,射阳几支拖拉机队伍开赴安徽跨区作业,完成35万亩秸秆还田,这件事给徐鹏带来启发:“眼光不能只盯着插秧机。如果眼光再放远点,除了小麦、水稻跨区,玉米等作物也可以跨区收割。”在徐州,植保农用飞机跨区作业已成亮点。徐州农航站站长刘建民告诉记者,高效植保是农业发展的一大短板,植保农用飞机作为新兴的农机工具,可以承担高性能飞防植保任务,是未来发展方向。“徐州目前有4架植保农用飞机,年跨区飞行面积70万亩。它们不仅在宿迁、连云港等地跨市作业,还经常‘跨’往安徽、山东等地,2011年还参加河南灭蝗行动。”为了帮助机手拓市场,盐城、连云港等地用活“平安农机通”手机服务平台,强化市场信息采集。在外地作业的机手如发现当地农机饱和,就会及时反馈消息,农机部门会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引导。另外,像安徽等地区要求小麦留茬达到一定高度,给出的收割价格也相对较高,这些信息发上平台后,机手便不再盲目流动。“走出去的领域还可以更宽,除了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我省还可以尝试经济作物、林业、设施农业等机械化跨区作业。”王云刚说,“将来农机作业范围会越来越广,品种也会越来越多,而提高机器的利用率显得非常重要。当农业机械向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迈进,真正成为全新的技术装备时,跨区作业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跨出去’也能更远更久。”

破解同质竞争,由“内卷”向“外卷”

破解同质竞争,由“内卷”向“外卷”

引言: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阶层开始固化,内卷成了一件越来越普遍的事情。一定程度上,“内卷”是同质化、低水平的竞争,聚焦在战术层面摩拳擦掌,失去了更本质的竞争思考,“内卷”之下,营销成本越来越高,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难以抵消产能过剩的风险,由此可见,农机产业中低端扎推、高端不足就是“内卷化”。

后工业时代,我国非常重要的是两个红利正在消失,第一个是人口红利消失,第二个是流量红利正在消失。人口红利消失了,我们就会进入存量博弈时代;红极一时的流量红利也正在逐渐消失,表现在用户价格不断下压,流量成本不断上行,出现双向挤压,“内卷化”消除则势在必行。农机行业亦是如此。

近几年,“内卷”成为了常见的网络流行词,从字面上看,其含义并不难理解,就像是包菜,始终在卷自己,长时间简单自我重复,到一定程度,外延扩大就停止了。内卷化,一般用于形容某个领域中发生了过度竞争,导致人们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直观地说,内卷就是“向内演化”。

“外卷”与“内卷”是一对反义词,外卷,指通过向外拓展新的资源的方式进行竞争。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内卷”,好比大家争先恐后抢眼前的一份蛋糕;“外卷”,则是找到一块新蛋糕或者做一份新蛋糕。

我国农机行业“内卷”现象就格外突出,尤其是传统品类、传统市场、传统商业模式等同质化严重,诸如拖拉机、粮食作物收获机、播种机等传统农机产品制造领域,中低端扎堆,技术严重同质化,创新不足;再如,农机流通领域,“坐商”经营模式严重、营销手段雷同、盈利方式单一等等。

众所周知,自2015年开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全球化市场竞争加剧、用户需求升级等因素影响下,国内农机行业发展趋向调头、市场运行节奏回落、产业格局转移,行业发展由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市场趋缓运行。

不可否认,我国农机产业规模体量稳居全球头部位置,但是,竞争优势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同质化明显且高端领域竞争力不足,特别是在传统大众农机产业领域,“内卷”严重,数量超过几千家的能级企业争夺中低端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行业创新不力更是逐渐显现,产业短板、软肋以及国产化盲区等环节拉大了与全球一流水平差距,这种创新落后,不仅体现在高端大型化产品制造上,而且体现在对核心技术工艺、核心部件制造、智能科技等领域的资源掌控上。

直面愈加进入存量竞争的农机市场,如何赢?那就是由“内卷”转向“外卷”!怎么做?笔者以为有三点大有可为,那就是提高效率、优化模式、颠覆创新。

第一点:提高效率。农机企业一方面要提高经营反映速度,结合产业变化进行灵活调整,跟进产业发展步伐,同时要在产品改进、用户服务及时性和用户需求满足上下功夫。增量年代,大家都顾着捡金子就可以,各赚各的,存量时代,大家都是在有限的市场里争抢有限资源,你死我活,这样就会出现两个极端,首先,最普遍会想到的就是通过价格战,或者关系,或者其他手段去竞争;其次,洞察和分析用户需求,提高效率,提高服务,寻找新市场。最终的结果是,你的东西做得比别人好,还可能卖的比别人便宜,才能有新的增长,值得所有农机企业经营者思考。

第二点:优化模式。举个案例,曾经的台湾首富王永庆,最早是靠卖大米为生的。每次送米上门,王永庆都会把米扛到楼上,然后把陈米倒出来,细心擦洗米缸,再把新米倒进去,把陈米放上面。不仅如此。他还会有心地在小本子上记下来,米缸大小、几口人、每天用米量多少、预计多久送一次、每次送多少,他还会了解客户发工资的日子,等客户米快吃完时,王永庆就扛着大米送上门了,然后在顾客发工资后的一两天,再去讨米钱。所以,农机企业经营者要始终盯着用户,想想能为他们多做点什么,做得好一点,再好一点,以提供更周到服务为出发点,进而优化你的经营模式,打造不一样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点:颠覆创新。这个词不抽象,也不模糊,其核心就是要不断迭进,不断创新,先人一步,领先一招。农机企业要聚焦传统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可靠性升级,持续拓展产品功能,新兴小众农机产业,要擅于洞察空白供给,全面了解产业需求特征,做好原创产品挖掘、升级,满足不同的需求。创新,可以是小步快跑,局部创新;也可以是突破陈规,颠覆创新;也可以是打破壁垒,跟进创新……但是,无论何种创新,是必不可少,而且是最具价值的。

后工业时代,竞争环境变了,有些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好好思考。赢得农机市场竞争,必须突破“内卷”,向“外卷”!

破解小农思想 打造现代农业——访省农委主任臧忠生

破解小农思想 打造现代农业——访省农委主任臧忠生

  在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吉林振兴中,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比重较大的省份,“三农”工作如何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省农委主任臧忠生。

  刚刚随我省考察团从上海、广东和深圳考察学习回来的臧忠生谈起解放思想这一话题,深有感触地说,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而思想上的差距,是最根本的差距;观念上的落后,是最致命的落后。与发达地区“思想解放程度非常高,体制机制非常新,发展速度非常快”相比,我们“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改革创新意识还不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招法还不多”。

  臧忠生认为,虽然目前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粮食生产连续4年获得大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发展“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破解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任务艰巨且十分紧迫;农村资源加剧外流、环境加剧恶化与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农村管理体制需要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和探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同时农村精神文化面临缺失。

  差距客观存在,矛盾和问题需要在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得到破解,而首当其冲的,是要引导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跳出用小农思想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思想来指导“三农”工作的旧思维、旧框框,抓住东北振兴进入大发展时期的机遇,把主要精力、主要力量、主要措施集中到现代农业发展上来,最大限度地把促进全省农业振兴发展的资源和要素融合起来、调动起来、激发出来,用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破解难题,用发展为民造福,用发展检验工作,形成强大的发展热潮。

  臧忠生表示,今后一个时期,以解放思想为武器,省农委将创新思维,强化五大措施,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一是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家和省里已经出台的扶持“三农”、补贴农民的各项政策,保护和调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向上协调,争取国家、省里继续出台扶持粮食主产区、破解“三农”问题的更有力政策,建立健全新时期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二是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建设。重点是围绕实施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加强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和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强产业化集中区建设,经过3—5年努力,基本形成龙头企业集群、生产基地配套、利益联结紧密、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四是全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是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科教兴农新格局。到2012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全省60%以上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人均劳务收入突破3000元。五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用五年时间50%的村镇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到2012年,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65%,力争进入全国前十位。(潘锐)

破解新农村时代

破解新农村时代
  行路难,位列当前农民群众面临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四大难"问题之一,是农民致富路上的一大拦路虎。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如2006年,中央财政就为农村公路建设投入175亿元,各级地方政府为"村村通"投入巨额资金更是不遗余力。可以说,农村行路难这一老问题已经得到极大缓解,许多农村都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但半月谈记者在河南农村采访发现,许多地方虽然铺了路,但道路的规划、养护、管理等问题又接踵而来,新农村时代出现的这些新问题仍然让农民群众行路不易。

  规划差、标准低,虽说"村村通",难解"行路难"

  从2005年起,河南省农村公路"村村通"全面启动,两年来,河南省共投入资金128亿多元,完成乡村公路新建、改造5万多公里。2006年底,河南省辖市中有13个宣布实现"村村通"。据了解,2007年河南又筹资50亿元,将新建和改造2万公里乡村公路,年底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水泥(油)路。

  "村村通"之后农民就会告别"行路难"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一些已经宣布实现"村村通"的地方,许多农民并不完全认可。

  半月谈记者来到河南省原阳县阳阿乡宋圪当村,当地群众说,宋圪当村是阳阿乡、路寨乡等4个乡的交界处,除了一条上个世纪90年代修的油路与阳阿乡政府相通外,去其他三个乡的路都是土路。记者发现,这三条土路实际上已变成了三条"土沟",有些地方路肩比路面高出半尺。村民宋景旭说:"一下雨这路就不能走,有人想骑摩托过,可摩托车不是潜水艇,一下路排气管就被水漫了。"

  去年年底,原阳县宣布实现"村村通"后,宋圪当村村民宋洪德找到阳阿乡一位副乡长,询问:"俺村离路寨乡王村只有3里,油路在哪里,怎么走?"这位副乡长说:"你可以先到阳阿乡,再绕到路寨乡,从路寨乡再到王村。"宋洪德说:"我要这么走,3里就变成了30里,这种'村村通'不是糊弄人吗?"

  原阳县县乡道路管理段段长李廷堂对记者说,群众对"村村通"概念理解有误。按河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文件,所谓"村村通"是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工程,是指行政辖区内行政村与外部连接的一条主要出口道路建设为水泥(油)路。一个村只要有一条水泥(油)路与外界相通,就算"村村通"了。

  记者在原阳县采访发现,大量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甚至80年代修的路也通过了验收,一些路路况极差,接近报废。而李廷堂告诉记者,这次"村村通"验收,河南省有一个原则,凡是历史上修过路的,都算通。目前全县农村公路中有600多公里属于历史上修过,大部分路况较差。而据河南省交通部门的调查,目前全省农村道路技术等级整体偏低,路况较差,86%属于4级以下;由于2002年以前河南省农村公路修建标准低,加之公路防护等配套设施不齐全,致使相当数量的已通水泥(油)路的行政村道路路面损坏严重,直接影响了当地农民出行。2006年起,交通部计划5年内投资1000亿元改造乡村道路,这些路况较差的路,有望今后改善。

  "失养"严重、私自收费,农村公路呼唤建章立制

  随着河南省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只建不养、养护薄弱的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了农村公路的持续健康发展。据河南省交通部门统计,目前河南省农村公路12.6万公里,能保证常年养护的仅占总里程的10%左右,而且主要为县道,大部分农村公路处于"失养"状态,只能维持简单的季节性养护和临时性突击养护。目前,大量的农村公路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使用寿命缩短,不能保障正常的运输,甚至危及行车安全。

  河南省濮阳市交通局地方道路管理处处长吴法尊说,公路是"三分建设,七分养护"。但农村公路养护十分困难:一是经费不足。目前,濮阳市交通部门征收的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拖拉机养路费用一年只有1000余万元,对于全市4592公里的农村公路养护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再加上长期以来农村公路养护主体不明确,地方政府养护观念淡薄,使濮阳市绝大部分农村公路处于"失养"状态;二是保护困难。由于近几年来交通量的增加,尤其是一些重型车辆,为了逃避干道上超限车辆监测站的检查和收费站收费,常常绕道行驶在农村公路上,导致许多新修的公路路面出现网裂、沉陷、坑槽连片、前修后坏等情况。

  一些专家指出,"村村通"公路本身等级较低,许多使用寿命不足五年,如果养护跟不上,将陷入前修后坏的恶性循环,"村村通"就会变成"一时通",造成财力的巨大浪费。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农民为了保护公路,或在路上设"隔离墩",或设卡收费,以收代养。这些收费没有合法凭据,已经严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公路法。专家指出,村民强收"买路钱"是违法行为,但也反映出广大农民关注村级公路建设质量、加强道路养护管理的良好愿望,这表明,农村公路管理需要建章立制。

  根治行路难,"建养并举"是关键

  近年来,虽然河南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但由于建设任务重,资金筹措难度大,建设任务与资金筹措之间的矛盾仍比较突出。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河南省尚存缺口25亿元,而基层政府配套资金筹措更为困难。原阳县县乡道路管理段段长李廷堂说,要建成农民心目中的"村村通"工程,就目前原阳县的投入情况而言,起码还得10来年。

  专家建议,国家应进一步明确农村公路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投入,为农村公路的建设、养护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建议逐步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列入省级财政预算,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的新机制,还可以探索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公路建设的各种渠道;建议国家尽快制定相关法规,规范农村路政管理。

  为解决农村道路养护问题,2006年底,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是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主体,负责筹措和管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据了解,今年河南省将拿出2.8亿元的汽车养路费用于农村公路的养护,农村公路养护没有专项资金可望成为历史。(记者 林嵬)

标签:农机   农村   跨区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