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母亲河”水长绿鱼长欢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大保护”纪实(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为了“母亲河”水长绿鱼长欢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大保护”纪实(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了“母亲河”水长绿鱼长欢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大保护”纪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为了“母亲河”水长绿鱼长欢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大保护”纪实

2、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为了“母亲河”水长绿鱼长欢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大保护”纪实

为了“母亲河”水长绿鱼长欢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大保护”纪实

  ?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长江,群山簇拥,万水归流,流经11个省(区、市)、干流全长6300公里,哺育了我国1/3以上的人口,滋养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生命长江,地球上极其重要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因库,一条资源丰富的河流;拥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多种,包括170多种为长江特有,占我国淡水鱼总数的48%。

  长江流域,水系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辽阔,水域面积约占全国淡水面积的50%,以水和水生生物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生态和谐统一的大系统,是横亘在中华大地上的一道生态屏障,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主要基石。

  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联合沿江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共抓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大保护”,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增殖放流、划定保护区、濒危物种拯救行动、渔民转产转业等一系列举措,持续不断在努力、发力、加力。有那么一支规模不算庞大的渔政队伍,承担起保护长江鱼类资源的“河长”职责,恪尽职守,长期守护着生命长江、生态长江。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尚需形成强力与合力,母亲河在呼唤。

  长江渔业资源告急,不能再掠夺,不能再索取。持续实施十余年的“长江禁渔期制度”及大规模增殖放流等举措,率先把“大保护”付诸行动

  从2018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内332处水生生物保护区率先逐步实施全面禁捕,这意味着长江流域全年禁捕工作启动。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指出,以长江为重点开展水生生物保护行动,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一定要坚决抓落实。

  长江春季休渔制度,又称“长江禁渔期制度”,起始于2002年,当年农业部在长江中下游试行为期3个月的春季禁渔,2003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后在长江流域正式实施。这是继海洋伏季休渔制度之后,国家层面设定的重要内陆水域休禁渔制度。

  这项重要举措,共涉及长江流域11个省(区、市),8100多公里江段。禁渔范围为云南省德钦县以下至长江口的长江干流、部分一级支流和鄱阳湖区、洞庭湖区;“葛洲坝以上水域”禁渔时间为每年2月1日-4月30日,“葛洲坝以下水域”禁渔时间为每年4月1日-6月30日;禁渔对象为所有捕捞作业。

  长江禁渔,缘于渔业资源的持续衰退,“鱼米之乡”面临鱼类资源枯竭威胁,鄱阳湖、洞庭湖水系“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几近消失。

  之所以选择“春季禁渔”,是因为长江渔业资源的繁殖季节,上游集中在2月-4月,中下游集中在4月-6月,繁殖季节鱼类有相对集中的特点,保护一条亲鱼产卵,同时保护了幼体的生长,将会大大增补群体数量。

  曾几何时,长江渔业在我国淡水渔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世纪60年代初,长江上游地区主要经济鱼类约有50余种,长江捕捞产量最高的年份达近50万吨,占全国淡水捕捞产量的60%;四大家鱼、鳗鱼苗种最高年捕捞量达300亿尾和2亿尾。进入90年代,主要渔业对象的种类减少到20种左右,本世纪初,年均捕捞量下降到10万吨。

  湖北省渔政处负责人向军告诉记者:“几十年前,长江两岸没有这么多的钢筋水泥堤岸,多是蔓草坡地、涂滩沼泽,水草丰茂,饵料丰富,鱼类洄游产卵繁殖不受影响。现在长江基本是一根直肠子,水草消失,船舶活动频繁、污染加剧,鱼类生长繁殖条件变差,种类、数量的衰退就在所难免。”

  渔业资源的衰退,是整个长江生态环境退化的晴雨表。农业渔业部门较早警觉,并率先把“大保护”付诸行动。长江禁渔期制度实施17年中,农业部多次调整、不断细化完善方案。资源环境专家、渔业管理部门、社会各界要求进一步延长禁渔期时间、完善禁渔期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

  早在2007年,从事鱼类研究的专家院士齐聚上海“长江论坛”,集体签名发表《上海宣言》,提出“要打生态牌,不打经济牌”,倡议“建设和谐长江”。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指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开展的禁渔行动,对长江渔业资源的休养生息和一定程度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沿江各级政府、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

  2016年,农业部对长江流域禁渔期制度做出较大调整:扩大了禁渔范围,覆盖了长江主要干支流和重要湖泊;长江上中下游的禁渔时间统一为每年3月1日0时至6月30日24时,从3个月延长到4个月,使禁渔期涵盖长江流域大部分水生生物的主要产卵繁殖期。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认为,“要彻底修复长江渔业资源,需要一次大修。”

  每年禁渔期间,都要在长江流域组织开展“渔政联合执法行动”,各地渔政部门连续几个月不间断巡查,执法力度持续加大。今年3月3日,由农业部组织的“亮剑2018——春季禁渔同步联合执法行动”渔政特编船队,抵达湖北省巴东县。记者发现,巴东境内除长江干流外,还包括神农溪、鳊鱼溪、小溪河、链子溪、纸厂沟、东瀼溪等若干支流,统统纳入了禁渔范围。在禁渔期和禁渔区内,禁止一切方式的捕捞作业,做到了“江面无渔船、水中无网具、市场无江鱼”。

  此外,在农业部的主导推动和各地政府支持响应下,2011年起珠江禁渔;2018年4月1日至6月30日起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通河湖泊禁渔。

  禁渔禁捕,只是治理举措之一。禁渔期间,农业部连续多年联合各地政府,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长江渔业资源增殖活动,每年放流鱼苗200亿尾以上。去年江苏省筹措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共增殖放流各类鱼种20余亿尾;浙江省增殖放流达39亿尾(粒、只)。

  去年6月6日“全国放鱼日”当天,陕西省共设置26个增殖放流点,覆盖渭河、汉江、丹江、嘉陵江、泾河、延河、黄河等主要河流,放流经济鱼类1193万尾,放流大鲵、秦岭细鳞鲑等濒危品种4万尾。

  一禁一放,加上船网“双控”、退捕退养、渔民转产、划定保护区、人工繁育等一系列举措,建管并重,切实维护了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

  为了更长久更好的生存,一批传统渔民不得不选择退出“老行当”。留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何况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江,是全中国的金山银水

  有关专家表示,只有通过全面禁渔,才能更好保护长江多种鱼类资源。现在供应市场上的鱼类,基本都实现了人工繁殖,但人工繁殖的鱼类,到了子二代、子三代还可以繁殖,子四代以后必须要用野生的原种来繁殖。淡水养殖产业“立业之本”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以及鳜鱼、鲶鱼、鮰鱼、黄颡鱼等名优鱼类,都是利用江河里野生原种进行繁育的。而长江里每一种鱼类的消失,可能导致该品种的养殖业“绝种”,“食无鱼”不是杞人之忧。

  据统计,长江流域登记在册的合法捕捞渔船11.33万艘,涉及渔民27.83万人。除此之外,还存在为数不少的“不在册、不合法”渔船,闲暇时间捞上几网、被称之为“兼业渔民”的捕鱼者。

  事实上,因为长江里的渔获物不多了,靠捕鱼为生者,势头逐年下行的趋势,不可逆转。

  又是一年刀鱼季,2018年经特别许可,长江上海段刀鱼捕捞时间为3月1日至4月20日。记者了解到,这个时间段,上海市场上尾重1两以上的“小刀”售价300元/斤,2两以上的“大刀”1500-2000元/斤。虽然都是没有长到最优经济性状的仔幼鱼,但是搂到碗里就是菜,渔民等不及刀鱼长大。公共资源整个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待遇。

  刀鱼是典型的洄游鱼种,每年二三月份由大海游入长江,并溯江而上繁殖洄游;三四月份进入繁殖季节后,刀鱼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繁殖后代。第二年夏天再顺流而下,在长江入海口的咸淡水交汇处做适应性停留后,回到大海。

  上海市农委渔政处副处长田芝清介绍,自2002年起,每到长江刀鱼洄游繁殖季节,国家实行限捕。只有持有“刀鱼专项(特许)渔业捕捞证”的渔船,才能捕捞。刀鱼捕捞证配额数连年减少,今年共发放81张。

  为什么不早下决心、彻底禁捕呢?“因为渔民要生存,传统的捕捞渔民退出老行当,需要一个过程。”阻力很大,不得不网开一面,不得不循序渐进。

  目前,农业农村部正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等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相关工作方案,力争在2020年实现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年禁捕。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认为,长江全面禁渔,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课题、经济课题、社会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挑战,管理难度会很大。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合理的政策措施,有关各方齐心协力共同落实大保护的要求,一定能打赢这场长江资源生态修复攻坚战。全流域大规模的治理模式,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将通过我们的努力为类似全流域生态治理提供“长江方案”和中国经验。

  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赤水河,自2017年1月1日起率先实施10年全面禁捕,农业部联合贵州省、四川省成功开展渔民退捕试点:按照每艘渔船16万元的标准,提供“一揽子”补助资金,统筹用于捕捞许可证赎买、船网和辅助工具收购、渔民收入和过渡期生活补助、再就业培训、社保养老医疗保险等。目前,退捕渔民生活稳定,禁渔管理秩序良好。

  实施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大保护”,对传统渔民的眼前利益必然会带来一些损失。船网收起来,有的养殖网箱也拆了,但是他们要生存,各地政府必须替渔民着想,拿出应对之策。而加快推进实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是巩固禁渔成效、实现长江渔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

  湖南洞庭湖区、江西鄱阳湖区,通过买断渔业捕捞证、收购渔民渔船网具、安置渔民定居等办法,对“连家船”渔民妥善安置,已探索出一系列经验做法。渔民转产转业后,综合运用社会保障、扶贫攻坚、上岸安居、油补调整、生态补偿、就业创业等政策手段,加大帮扶力度,开展渔民劳动技能培训,提高渔民再就业能力,解决好渔民转产后的生计问题。

  湖南省南县,对全县768户专业捕捞渔民分类指导,对自主创业渔民提供财政与金融扶持支持。3年时间,引导438户成功转产转业,分别从事水产养殖、湖区休闲农家乐,或在当地企业就业、劳务输出、经营农贸市场等,多数农户实现收入增长。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刘新中告诉记者,在禁渔期间,市场上的水产品并不缺货。我国渔业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重,水产品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总产量已接近7000万吨。来自于长江不到10万吨的捕捞量,根本不成比例,对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

  靠江为生的渔民们,渐渐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过度捕捞,必将加速水生生物资源的衰退。随着捕捞能力和捕捞技术的提升,如果不加约束,势必造成“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如果为获取捕捞收益,使用“绝户网”和电毒炸等方式竭泽而渔,更会加速资源公地悲剧,造成严重的“连锁灾难”。

  沿江群众思想认识上的提升,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配合”,为“大保护”筑起一道坚强的堤坝。

  珍稀野生水生生物,是长江生态的重要健康指标。通过划定保护区、实施拯救行动,推进长江濒危物种保护程度升级,全力挽留“活化石、活标本”

  今年5月17日,农业农村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在宜宾市共同举办主题为“拯救长江鲟、共抓大保护”的《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启动仪式,同时增殖放流活动不同规格长江鲟8.5万余尾。长江鲟拯救行动,将以自然种群重建为核心,以人工增殖放流、栖息地保护和修复及原种保存等行动方案,努力重建和恢复长江鲟野生种群。

  在长江流域170多种特有鱼类中,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占我国淡水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的2/3,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达92种。

  2006年11月6日到12月13日,一个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瑞士、日本、德国、印度7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长江淡水豚类科学考察,对长江豚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经过共39天、3400公里的航行,没有发现白鱀豚的踪影。英国学术期刊《皇家协会生物学快报》随之发表“2006长江豚类考察”结果,确认了一个令人遗憾的消息——“长江女神”白鱀豚被认定为功能性灭绝。

  同样令人痛心的是,作为长江中仅存的哺乳动物江豚,在长江干流的种群数量也只剩下1200头,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种群数量的一半。而据2012年长江淡水豚科考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045头,6年间下降速率为13.7%。

  2017年11月10日,由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办,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承办的“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在武汉启动。此次江豚科研考察持续40天,涵盖从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以及主要的叉江河支流。科考活动通过目视观察,结合船尾拖拽的被动声学考察设备,并间隔50km采集水样、底泥、水下噪声等,还利用无人机遥感镜头监测栖息地环境。“水陆空、全方位”的考察搜索,结果表明,江豚依然游动在“功能性灭绝”的边缘。

  参与此次科考的中科院水生所博士梅志刚说:“江水太浑了,江豚的视力越来越差;而且江豚靠声纳觅食,交通噪音让它辨不清方向。”

  多次综合考察分析,江豚的生存主要面临六大威胁:长江干流及两湖鱼类资源近乎枯竭,江豚没有足够的食物;电打鱼、滚钩等违法渔具造成江豚死亡;大面积挖砂破坏江豚的栖息环境;高密度航运造成江豚被螺旋桨打死打伤;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江豚种群之间的迁移和交流被中断;水域环境污染。

  2016年年底,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正式发布《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要求以原地保护、迁地保护和遗传基因保护为重点,集全社会力量加快推进实施长江江豚拯救行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全国人大代表提交建议,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此外,“淡水鱼之王”白鲟,自2003年以来未见踪迹;“水中大熊猫”中华鲟,野生种群的维系依然堪忧;“长江美味”鲥鱼没有了、刀鱼岌岌可危——

  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担忧,在长江水生生物链中,各个物种特别是珍稀特有物种资源正面临全面衰退,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批长江水生“活化石、活标本”,真的要彻底告别人类了。

  针对这种危急局面,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和关键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根据珍稀濒危水生物种的分布特点,针对不同保护对象和保护区域,因地制宜,分类分区施策,实行多目标管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实施。经过近20年努力,在长江流域划定53个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279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涉及到长江流域接近1/3的天然水面。

  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介绍,2017年,农业部已分别制定了长江江豚和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配合环保部和发改委制定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生态保护规划,还成立了中华鲟和江豚保护联盟。

  可喜的是,湖北的何王庙、安徽的西江以及湖北的天鹅洲建立起3个江豚保护区,陆续迁入了几十头江豚。3个保护区迁入的江豚都有幼豚出生,目前保有量接近100头。

  长江的源头、生态环境较好的青海省,长江流域青海段流经8县1市,高寒地区鱼类分布较少,仅有21种,其中5种已经列入《中华物种红色名录》。为保护高原水生野生动物和特有鱼类资源,在农业部支持下设立了4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对重口裂腹鱼、齐口裂腹鱼、川陕哲罗鲑、裸腹叶须鱼等鱼类及生息水域,实施重点保护。基本覆盖了长江源头主要鱼类栖息地,裂腹鱼资源明显恢复性增加。

  2017年农业部会同环保部、水利部等七部委,对长江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全面检查,对涉保护区的工程进行了专项清查,对巡查中发现的措施不到位、认识不到位、管理措施不规范、补偿措施不力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同时,沿江渔业主管部门对以往的涉水工程也进行了普查,对以往存在的长江流域的港口、岸线,特别是小码头、采石场、堆场进行了全面清理。

  记者也看到,在各省份有关保护区建设的总结材料中,普遍写有“增加经费”的要求。

  如果没有生命长江,不可能有美丽中国。建设长江生态大屏障,必须摆在压倒性位置,必须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对一切不合理的行为“喊停”

  绿色发展,从曾经的选择题变为当今的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阐述得十分透彻:“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要设立生态这个禁区,也是为如何发展指明路子。我们搞的开发建设必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

  大江大河的治理与保护,历来受到人类的高度关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与大河流域的治理密切相关,并形成一整套的“治水政治”与“治水文化”。

  长江干支流众多,流域面积上万平方公里的支流49条,支流上游又有支流。条条黄金水道,兼得水利、水能、航运、建材、旅游、军事等资源之利。个个通江湖泊,大开大合,疏洪解旱,惠泽沃野,所以才有“两湖熟,天下足”之说;同时也是大批候鸟越冬的栖息地,一年一度,大自然的精灵飞越千万里,寻梦而来。

  高度开放的水域,构建起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母亲河博大的胸怀,往往也成为“随意撒娇”之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受到诸如水电工程建设、采砂作业、疏浚航道、港口建设、航运、建桥、围湖造田、闸坝、植树等严重影响,城乡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等“多管齐下”,母亲河不堪重负。

  数据显示,长江流域5万多座水坝库容超过10个三峡工程,近两万座水电站装机容量占了全国的2/3。长江流域劣于三类水质的河长占22.6%,60个湖泊全年水质达到三类及以上的仅占23.3%,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历史上十年九旱的湖南省,如今屡遭缺水危机,地处洞庭湖“锅底”的南县,有的年份农民种地要打深井找水;鄱阳湖区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延长;2011年春天大旱,鄱阳湖底出现大面积草场,人们戏称“冬季到湖区看草原”。

  共抓大保护,从中央到地方、到各级主管部门必须统一行动,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放在首位。刹住无序开发,限制排污总量,依法打击破坏生态行为,是为治标;处理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五个重大关系”,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则是治本。只有标本兼治,才能让万里长江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湖南省还在加大治理力度,已公开《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十大重点领域九大重点区域整治,力争实现湖体水质达到三类标准等多项目标。

  今年4月下旬,在地处长江干流河滩的岳阳市君山华龙码头,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两幅照片:前一幅,污水横流,分辨不出哪儿是砂石、哪儿是江岸;后一幅,芦苇铺绿、水清河晏、江豚腾跃,治理前后效果明显。习近平走进江边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站,看见保护区的麋鹿正在悠然地吃草。当听说一群候鸟至今没飞往北方,总书记笑着说“它们恋恋不舍”。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江,是人类的家园,也是鱼类的家园。船工号子,渔歌唱晚,传递着生活的故事;楚辞汉赋,秦淮古韵,耀动着文明的光泽。只有留住绿水青山,只有人、水、鱼和谐共生,才能构建协同发展的生态文明蓝图。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待到中华强盛时,这是一条轻松摆动身姿的巨龙,这是一条造福人类的美丽河流。

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后的巫溪县红池坝镇九坪村新民居(2022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引领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懈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新征程,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奋进方向,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加快转变,广袤乡村展现欣欣向荣新气象,亿万农民满怀信心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推动农业高质高效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冬日时节,北方的冬小麦正在越冬,而南海之滨耕耘正当时,海南三亚迎来忙碌的南繁育种季。

在崖州区的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科研人员正播种玉米育种材料、观察玉米植株长势。10多年来,这里诞生的一个个良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10公里外,一座种业科创新城正在崛起。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这一幕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倍感振奋,让亿万农民深深感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农业的高度重视。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家安全发展大局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粮食安全在总书记心中是个“永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完善支持粮食生产的保障机制,调动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建立健全粮食安全责任制。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事非经过不知难。今年的粮食生产连过数关,先后经历北方罕见秋汛造成全国三分之一冬小麦晚播、夏季长江流域极端高温干旱、农资涨价、局地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挑战。粮食再夺丰收,充分证明党中央决策部署有力有效。各地持续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抗灾增产科技应用推广,全社会形成重农抓粮氛围,共同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产能夯得更实。我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到今年底将累计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种业振兴行动开局良好。农作物自主培育品种面积占比95%以上,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树立大食物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

餐桌的变化,从一个柑橘可以看出。冬日时节,柑橘给人们带来美味和健康。以前我国柑橘只在9月至次年1月上市,如今四季均有鲜果上市,而且包括柑、橘、橙、柚、金柑、柠檬等多种类型。品种更新换代、完熟采收、留树保鲜、覆膜晚采、采后保鲜技术及分选包装等技术,都是品质提升的“密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大豆油料种植面积稳中有进,优质食味稻、强筋弱筋小麦等优质专用农产品日益丰富。菜果茶、猪肉、羊肉、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10年来,我国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变。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2012年的57.2%提高到2021年的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4.5%提高到61%以上。三大主粮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智慧农业快速起步,农村电商异军突起。

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持续加强。各地坚持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山水林田湖草实施更严格的保护,加快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等治理,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重点流域水生生物保护水平不断提高。

——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筑牢根基。

土地,民之本。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截至2020年底,我国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涉及2亿多农户。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农民吃上了“定心丸”。2021年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5.57亿亩,有效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总数达到104.1万个,有力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在广袤乡村不断铺展。

推动乡村宜居宜业

“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乡村承载着农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

良好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村里环境美起来,生产方式绿起来。

道路干净整洁,街道两旁每户村民门口都摆放着垃圾桶,不时有保洁人员对垃圾进行集中清理……走进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一派美丽乡村图景。

以前,这里也曾经历“脏乱差”。为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难题,当地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不仅大大改善了村里的卫生环境,老百姓也被动员起来,主动加入到垃圾清理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在变为现实,三合村的变化正是全国乡村面貌持续改善的缩影。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各地各部门真抓实干,不断擦亮农村的绿水青山,扎实解决农民身边的一件件“小事”,交出了靓丽的答卷。

截至2021年底,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基本得到管控。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各地各部门持续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2021年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比2015年减少17%以上和13.8%。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6%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1%,废旧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生产生活更便利。

拧开水龙头,澄净的自来水潺潺流出,家住陕西省安康市包湾村的包成云拿着从自家菜园收割的芹菜,开始洗菜做饭。

位于深山的包湾村一直深受缺水之困,以前为了从井里打水,居民得起早去排队。2019年初,自来水厂的水终于通进了村子,村民们不仅有水喝,而且水质有保障。“现在再不用天天牵挂着吃水问题了。”包成云感慨地说。

水润乡村,幸福绵延。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正在汇聚成巨大的变化。我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4%,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光纤和4G网络。各地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百姓日子更幸福。

“现在看病不用出远门,村里住院能报销,我们的健康更有保障,生活越来越好了!”贵州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寨镇高峰村村民黄朝进难掩心中激动。

前不久,黄朝进在山上干农活时,被野蜂蜇伤昏迷,危及生命。新寨镇卫生院医生余淑红接到电话,立即联系救护车前往施救。经过在卫生院一周的住院治疗,黄朝进痊愈出院。

“以前要是遇到这种紧急情况,只能将病人往县城医院送。”余淑红说,现在通过推进中心村卫生室建设,农村医疗水平提高了,群众看病就医一般不用再跑远路。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加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一件一件抓落实,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不断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我国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的“空白点”历史性全面消除,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和人才的薄弱环节持续性得到加强。

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3万个,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实现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近年来,我国统筹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考虑农村养老服务递送半径长、服务设施老旧、服务成本高、专业人才队伍不足等特点,着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村庄更安全和谐。以党组织为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向乡村延伸覆盖,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推动农民富裕富足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清晨,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从薄雾中醒来。山高沟深、土地贫瘠,这里曾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山深处的华溪村。在脱贫户马培清家中,总书记看谷仓、进厨房,详细询问生活、收入情况。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89岁的老党员马培清始终忘不了总书记的这番话。3年多来,村里大力发展脆李、脆桃,林下再套种黄精等作物。随着村里中蜂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不断壮大,村民的增收渠道更加丰富多元。

2021年华溪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收入超过60万元,向农民分红近15万元。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8年艰苦卓绝,8年攻坚拔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全国人民不懈奋斗,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如今,我们正以更扎实的努力奋斗,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向着共同富裕阔步前进。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牵挂的是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

今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说:“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为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党中央持续出台惠农政策,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今年以来,面对农资价格上涨等情况,中央财政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400亿元一次性补贴。

“种粮补贴、最低收购价、农资补贴,党的惠农好政策一个接一个,乡亲们种粮的劲头更足了。”徐淙祥说。

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外出务工、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促农民增收。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苍溪猕猴桃等一批特色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多种形式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工能力提升,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乡土美食、民俗文化、特色乡宿等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新动力。

农民群众腰包更鼓。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31元,相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的2.88∶1缩小至2021年的2.50∶1。

农民增收既关系民生福祉,也事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几亿农民同步迈向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

……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

近年来,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文件,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成立“美德银行”,为村民发放善行美德积分“存折”,倡导“小事不办、大事简办”,村里推进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当地从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中选拔人员组成“三老”宣讲团,把党的方针政策从会议室搬到百姓的家门口。

……

孝老爱亲、勤俭持家,文明新风吹遍田野乡村。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改了旧习惯、提了精神气、换了新面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加强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涌现出一批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人才。全国构建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2014年以来培育高素质农民超过700万人次。

奋进新时代,砥砺新征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农业强国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勇毅前行,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必将扎实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稳步前进!(记者齐中熙、于文静、高敬、严赋憬、李晓婷)

标签:长江   农村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3402.html